- 完结水浒全传高清晰电台版完结至第150集
- 评书《水浒传》中塑造了一批啸聚江湖,仗义行侠的绿林好汉的独特性格和各人被逼上梁山的成长道路;及其后宋江等梁山泊好汉受朝廷招安,适逢金兵南侵,在朝廷主战派的支持下全体上阵。然而主和派投降卖国,割地赔款,使梁山泊好汉倍受打击,血溅疆场,饮恨而亡。书中塑造了108个英雄好汉,每人有每人的语言,通过这些语言,人物的迥异性格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李逵的心粗胆大,率直忠诚,鲁达的粗中有细,仗义刚正,武松的勇武利落,心思精细,林冲的忍让,宋江的谦恭,吴用的足智多谋,通过他们的语言,无不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 完结张金山评书《朱元璋传奇》完结至第155集
- 张金山最新评书重磅上线!!点击专辑名《汉武大帝刘彻传》即可收听真正统一天下的不是秦始皇竟是汉武帝?!把汉朝变成汉族的帝王仅此一位!本专辑带你穿越汉王朝,领略中国第一战神皇帝的雄霸之道与治国方略,悟透帝王之术,提升人生格局!节目主要讲述的是明朝开国的故事,从朱元璋赶赴武科场开始说起一直讲到定都金陵,全书分为武科场、贬乌梅、战襄阳、三请徐达、十王兴隆会、常茂出世、破金陵等精彩故事。评书关于明英烈的作品已经属于“英雄传奇”特征浓厚的文艺作品了,人物和故事不局限于史籍记载,更加生动、精彩。
- 完结半生缘完结至第39集
- 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青了。而同时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八、一二·八、抗战胜利、国民党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动乱的底色。让读者荡气回肠为之嗟叹的,只是乱世里这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就像一窗精巧细致的窗棂格纹,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里便透着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却又一时道不明。洗尽铅华、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段漫长的不了情。曼桢与世均注定的情深缘浅,世均与翠芝两个不相爱的人结了婚。叔惠去了后方,翠芝对叔惠情深几许,却是汉之广矣,谁可泳之?曼桢怀着自杀般的心情嫁了祝鸿才,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原名张煐。1922年迁居天津。1928年由天津搬回上海,读《红楼梦》和《三国演义》。1930年改名张爱玲,1939年考进香港大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作。两年後,发表《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并结识周瘦鹃、柯灵、苏青和胡兰成。1944与胡兰成结婚,1945年自编《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战胜利。1947年与胡兰成离婚,1952年移居香港,1955年离港赴美,并拜访胡适。1956年结识剧作家赖雅,同年八月,在纽约与赖雅结婚。1967年赖雅去世,1973年定居洛杉矶;两年后,完成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1995年九月逝於洛杉矶公寓,享年七十四岁。张爱玲在给朋友宋淇的一封信中,提到《半生缘》其实是根据美国作家马宽德(J.P.Marquand)的小说《普汉先生》改写的。时至今日,在国内各个版本的美国文学史上,我们很少能看到马宽德这个作家的介绍,但他作为上世纪三十年代普利策文学奖的得主之一,的的确确风光过。马宽德又译作马昆德,是当时美国很有名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有《波士顿故事》(TheLateGeorgeApley)和《普汉先生》(H.M.Pulham,Esquire),后来改写侦探小说,今天看来他已经不再是美国一流的小说家了《普汉先生》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主人公亨利的婚恋故事。亨利生长于波士顿,在哈佛大学上学时,认识了比尔,两人成为好友。毕业后,并非上流社会出身的比尔说服亨利放弃去父亲创办的金融公司上班的机会,留在纽约创业。亨利结识了在同一公司上班的玛文,两人相爱,并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可亨利的父亲突然去世,他只能回乡奔丧。介于长子的身份和家庭的重担,亨利留在了波士顿,没有再回纽约。比尔造访波士顿的时候结识了亨利幼年的伙伴凯,两人暗生情愫,但比尔终究只是个过客。不久,凯便在家人的安排下与亨利结婚。婚后,她还一直忘不了比尔……二十五年后,哈佛同学会上,亨利和玛文再次相遇,亨利再次对玛文动心,可他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凯的身边。不难看出,张爱玲《半生缘》的基本框架和人物设置都和这部《普汉先生》惊人地相似,世钧对应亨利,玛文对应曼桢,比尔对应叔惠,凯对应翠芝。上海和南京的双城设置,也同波士顿和纽约相仿。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据有关人士考证,《半生缘》中不少经典的细节和句子,也均是纹丝不动地从《普汉先生》搬过来的。比如世钧在他和翠芝家总是闻到煤气的味道,翠芝总是让世钧去遛狗;又比如那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和世钧。这样明火执仗地挪用,竟然在这么多年轻轻巧巧地掩过了众多张研究者的耳目,略加点染,理直气壮地成就了一部经典,张爱玲当真是有一双魔术手。这样的事实,一下子让众多死忠的张迷不能接受,抄袭别人作品嫌疑,在他们看来,绝对不能加在张爱玲身上。可实际上,正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如果得法,那叫借鉴,从这个意义上说,张爱玲算是一位很会偷艺的作家。自晚清以来,我国的翻译小说蔚为大观,跟那些文学大家孜孜于翻译名著不同,张爱玲所做的翻译,更多是借鉴故事的结构和人物,她的翻译是潜在的,不为人知的,基本上等于私底下的来料加工,是把一个半成品,装点成精品的成品推给大家。这样的工作,翻译家林纾等人也做过。林纾翻译外国作品的时候,不但全用文言,而且往往根据需要窜改作品,人物情节结局常常跟原著有不小的出入,这一路数的翻译,跟张爱玲《半生缘》之借鉴《普汉先生》很类似,只是林纾的翻译明说是翻译,而张爱玲则更多的是不点名地私自再创作。在《半生缘》中,张爱玲改《普汉先生》中的第一人称叙事为第三人称叙事,从而获得了更高叙述视角,能够俯瞰故事中的人物;同时她还极大的充实了曼桢的戏分,让读者更关注曼桢的命运。因为《半生缘》最初是在上海的小报《亦报》上连载的,可能是从市场方面考虑,当然也可能是张爱玲还是想突破《普汉先生》原有的情节格局(张爱玲连载时用了梁京这个笔名,一方面可能是从政治方面考虑,另一方面她可能也对自己是借鉴别人的作品有所顾及),她在原来的故事上加了一段味道浓重的祝鸿才强奸曼桢的通俗桥段,翻手为云覆手雨般地模糊了原本那个故事里西方味道,成功地拿为己用,缔造出一部清淡而有富有浓重中国味的小说,同时也成功地娱乐大众这么多年。张爱玲的小说总是从各个角度述说着别人无法看到的真实,她站在文字的背后用看似平淡的心和清冷的眼光在看透这一切,这些简单的文字构成了最宏大的场景,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过去和如今,恍然一回头,感觉自己好像也走过了一遭似的,从心底渗出一丝悲哀,年轻的时候总是会把爱情,把人生规划的太过完美,以为遇见了就不会分开了,以为相爱了就会在一起了,以为缘份来了就已是注定的了。可我们总是单纯的忘记了现实,忘记了那些我们不曾看到和体会过人生的突变,没有什么是可以天长地久的,缘份也是有半份的,前半份用来回忆,后半份用来感叹。曼桢和世钧就是这样的,他们深深相爱了,却又在现实中无奈的分开了,十八年后的再次重逢,早已物是人非,即使再相爱又能如何,又或许真的是相见不如怀念,因为看着岁月在对方身上刻下的印痕,思念的容颜早已苍老,看着一年又一年季节无情的走过,却再也无法回到十八年前的那一天,看着因为曾经的年少轻狂要面对的现状,内心的痛苦与后悔是最折磨人的,就连仅存的那一点希望和梦想也无情的被毁灭,我们不过是一颗无能为力的法码,所有心碎和遗憾都不过如此,终究是敌不过现实的惨烈与人性的黑暗,宿命面前这一切都是那么的苍白而又无力,只能让心麻木,强颜欢笑,把眼泪和心碎留给别人看不到的自己,用所有爱的回忆去祭奠这一场爱的盛宴!小说中的曼桢她是那么的坚强,贫困的家庭,失意的爱情,姐姐的陷害,母亲的不解,姐夫的残害,命运的安排,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无情打击着她,我难以想象那么单纯柔弱的她是如何在面对,在小说的最后她应该是心凉了,为了生活她只能选择和祝鸿才这个毁了她所有幸福的恶人在一起,就是这样的选择才让人看了有更心痛,事情的结局越出了人们的可以想象的范围,而张爱玲的目的也就在于此,用最冷静的文字告诉人们,这才是现实和生活的本质。所有华美与热烈的场景到最后也不过都是这样,全是失望和失意者的身影,小说中的每一个人都没有得到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包括翠芝,包括豫瑾,也包括叔惠,所有人离自己的幸福都差了那么一点,可能这个距离只是很短,可是却成了一生的无法改变的命运,一颗棋子又怎么能挣脱宿命应有的安排呢?
- 完结高鹤_萧太后辽西平寇完结至第82集
- 《高鹤_萧太后辽西平寇》萧太后953年五月初五~1009圣宗统和廿七年己酉十二月辛卯(十一日)名绰,小字燕燕。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历史上被称为“承天太后”,辽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军事家。
- 完结廊坊大捷完结至第80集
- 《廊坊大捷》评书讲述的是1900年6月18日,英国海军提督西摩尔率领的2000多名侵略军从天津向北京进攻的八国联军,由于在廊坊遭义和团阻击,从廊坊败回。中途又遭义和团和清军董福祥部袭击,联军1000多人被包围,激战两个多小时,联军死7人,伤57人。到26日,才在援军配合下,狼狈逃回天津,共伤亡300多人。1900年4月,聚居北京东交民巷的十一国公使对清军的保护失去信心,于是向清廷提出自备卫队保护使馆的要求,几经交涉,总理衙门终答应要求但限每国只准许派30人。5月31日,英国79人、俄国79人、法国75人、美国53人、意大利39人、日本24人的卫队乘火车入北京。6月3日,德国水兵51人、奥匈士兵32人入北京。6月9日,慈禧太后调董福祥的武卫后军进京。6月10日后,北京使馆区与外界的电讯联络中断,于是各国急商增派援军入京。6月11日,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国拼凑2066名(英军915人、德军540人、俄军312人、法军158人、美军112人、日军54人、意军40人、奥匈军25人)官兵组成联军先遣队,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任司令、美国海军上校麦卡加拉为副司令、俄国上校沃嗄克任参谋长,从天津搭火车出发前往北京保卫使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裕禄命聂士成率配备重机枪的精锐部队武卫军前往守卫天津杨村一带。西摩尔联军在廊坊一带遇到了聂军及义和团的阻击,刚至天津西郊杨村,便被清军和义和团包围。聂士成命令义和团打头阵上前线冲锋,结果在八国联军的机枪下伤亡惨重,被迫掉头,但又被聂军用机枪扫射,在双方的机枪下,义和团民被杀殆尽。此后,清军和联军才直接交战。聂士成一向主张镇压义和团,而他所率的武卫军也常遭义和团袭击,聂士成曾在致荣禄的信中称拳匪害民,必贻祸国家。某为直隶提督,境内有匪,不能剿,如职任何?若以剿匪受大戮,必不敢辞。聂军在5月的一次镇压义和团毁铁路行动中,枪杀五百多拳民,为义和团及清廷当政者端王所仇视。裕禄将阻击联军归功于义和团并大赏义和团,而聂军则分文无赏。聂士成6月奉命攻打天津租界时,义和团乘机四处焚掠,聂士成派兵镇压,杀义和团千多人,招致义和团妒恨,诋毁聂士成通敌,清廷下旨督责,聂士成非常气愤,称上不谅于朝廷,下见逼于拳匪,非一死无以自明,于是每次战斗均亲上前线。另一方面,联军只是七拼八凑的杂牌军,而西摩尔则是不擅陆战的海军将领,因此,一经交战,联军便处于劣势,只能撤回天津待援。清廷称此役为廊坊大捷。6月17日,八国联军主力部队攻占大沽炮台。6月23日,援军到达为西摩尔解围,此时天津一带只有聂士成部奋勇抵抗联军。7月初,聂军与联军交战时,义和团到聂家摅掠聂士成的母亲、妻子及女儿,聂士成派兵追赶,而其部下有一营新军其中有很多士兵与义和团串通,大叫聂军造反并开枪射击聂军,使聂士成腹背受敌,身中数弹。7月9日,聂士成在城西八里台中炮阵亡。义和团本要戮聂尸,因联军追至才幸免。清廷朝议赐恤,载漪、刚毅力阻,后来清廷下诏称聂士成误国丧身,实堪痛恨,姑念前功,准予恤典。7月14日,天津城沦陷,八国联军入城纵兵杀掠。直隶总督裕禄率清军余部退往北仓。
- 完结孝庄秘史(霍沛流版)完结至第123集
- 被誉为清朝兴国太后的孝庄太后(大玉儿),一生经历了太宗、世祖、圣祖三朝。她从一个风情万种的蒙古小格格,被命运推上了残酷无情的权力巅峰,大清前途的兴衰,因缘际会地掌握在她手中。她始终处在爱情、亲情和权力的旋涡中心,忍辱负重,苦撑危局,力挽狂澜,凭借着超乎寻常的智慧与毅力化解了无数危机,最终立幼玄烨为帝,年号康熙,奠定了大清王朝的盛世基业。孝庄既是一位千古流芳的伟大女性,又是一个痛苦不幸的普通女人。在她睿智决断的背后,隐藏着一张柔弱凄苦的面容。她最深爱的丈夫、情人与爱子,竟都为情而狂,为情而死……书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孝庄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 完结谁都会说我爱你完结至第48集
- 名牌服装连锁店采购经理贺佳勤自小叛逆,性格坚毅、倔强,品位与众不同。与律师男友杨选相恋五载,渐觉爱情已悄然似去,心中满是惆怅。其后,与浪漫不羁的摄影师孙祈伟几次邂逅,唤醒她血液中狂野的因子,突然有了一种想飞的冲动,她决定忠于自己的感觉,离开杨选。杨选早已把贺佳勤放在他的人生计划里面,他沉醉于平淡实在的生活,而忘记了爱情是需要呵护的。失恋让他在痛苦的深渊里无法自拔,他靠酗酒打发狼狈不堪的日子。林菊若一搬进姨妈的房子,就碰到了醉得不省人事的对门邻居杨选,善良柔软的她几次三番将杨选背回房间照顾他。杨选心中恋恋不舍贺佳勤,菊若成为他最忠实的听众。她感动于杨选对爱情的执着,感叹自己无缘于这样一份揪心的爱情,因为三个月后她就要成为别人的新娘。贺佳勤与孙祈伟因缘巧合同为一家时尚杂志社服务,她对天生对女人有致命吸引的孙祈伟既渴望又恐惧,二人若即若离,但是,爱情明明在眉目之间传递着,两个狂野不羁的灵魂终于碰撞到一起,于是,迸发出世上最绚烂,最美丽,最令人向往的爱情。菊若不忍心杨选就这样消沉下去,她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他站立起来。两人在烘烤蛋糕的时候似乎忘记了一切不愉快的存在,一股淡淡的生活韵味弥漫在空气中,但是杨选和菊若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未来。就在孙祈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决定将他流浪的感情之船永远停驶在贺佳勤的心里时,爱情遇上了它的天敌――嫉妒和占有欲让他前女友做出了疯狂和偏执的举动,孙祈伟自觉有责任解决自己的问题,暂时离开佳勤,佳勤在等待中饱受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