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结南海豪侠黄飞鸿完结至第46集
- 黄飞鸿(1847年7月9日—1924年12月),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原籍南海西樵禄舟村,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初九生于佛山,他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1924年8月,广州商团总长陈廉伯在英帝国主义支持下,趁孙中山北伐,在广州发动武装暴乱,纵火劫掠。黄飞鸿与其继室莫桂兰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宝芝林连同刘永福写给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毁于战火。黄飞鸿经不起沉重打击,因而忧郁成疾,是年12月不治去世,终年78岁。黄飞鸿身后萧条,贫无以殓,幸弟子邓秀琼为他料理后事,葬于白云山麓。1847年农历七月初九出生于广东佛山镇。1853年从其父黄麒英习武。1859年随父在佛山、广州、顺德一带卖武,其间以四象标龙棍胜武师郑大雄左手钓鱼棍法,得少年英雄之名。1860年在佛山豆豉巷卖武时遇铁桥三高徒林福成,在佛山随林福成学艺近两年,学成铁线拳和飞铊等绝技。1863年移居广州,铜、铁行工人集资为其设武馆于第七甫水脚,飞鸿结束卖武生涯。1865年广州三栏行(果栏、菜栏、鱼栏)中人聘为行中武术教练。1866年在西樵官山墟一当铺夜宿时遇贼人打劫,飞鸿一人击退数十人,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随后应邀到在石龙乡授徒。1867年一洋人携如牛犊大的狼狗在香港设擂向华人邀斗,黄飞鸿不甘华人受辱,赴港以猴形拐脚击毙恶犬,自此扬名香江。1868年香港水坑口大笪地小贩彭玉摊挡被一恶棍强占打伤,黄飞鸿路见不平相助,被对方同伙数十人持械围攻,被黄飞鸿击败。约1868年另设馆于广州西关廻澜桥附近教徒授艺兼医刀伤跌打,三栏教席由梁宽代替。1869年在佛山平政桥斗蟀场为卢九叔任护草(现场保镖)时,黄飞鸿严惩歹徒,在佛山名噪一时。1871年娶妻罗氏,婚后三月罗氏病卒。1873年受聘广州水师武术教练,并考取广州将军衙门靖汛大旗手一职。1882年记名提督吴全美聘飞鸿为军中技击教练,停办廻澜桥所设武馆。1886年其父麒英染疾卒。月余后,吴全美去世,飞鸿辞去军中技击教练职务,在广州仁安街设跌打医馆宝芝林。1888年黑旗军首领刘永福赏识黄飞鸿武艺高强、医术精通,聘为军医官和福字军技击总教练,向其赠医艺精通木匾。1894年刘永福率领军队赴台湾抗击日本侵略军,飞鸿随刘率九营福字军抵台,驻守台南。1895年6月刘永福护台失利,飞鸿离台返粤,自此仅行医不授武,宝芝林前榜:武艺功夫,难以传授;千金不传,求师莫问。约1896年续娶马氏为妻,生二女、二子(汉林、汉森),不久马氏病卒。约1902年续纳岑氏为妻,生二子(汉枢、汉熙),不久岑氏病卒。1911年8月应刘永福邀聘,任广东民团总教练。1912年鱼栏伙记马如灿(卖鱼灿)遭歹徒勒索被殴,飞鸿见义勇为严惩歹徒,义救卖鱼灿一事在羊城广为传颂。1915年续莫桂兰为妾。1918年在广州十八甫福安街梁氏蟀猎场任守。1919年精通武术的次子黄汉森遭妒,往广西梧州渡任护勇时被鬼眼梁暗算惨死。受此打击,飞鸿不再向其他儿子传授武技。1919年4月9日在广州海珠戏院广东省精武会成立大会上表演飞铊。1924年8月广州国民镇压商团暴乱,西关一带房屋被毁,仁安街宝芝林受累被焚,资财付于一炬,其长子汉林又告失业,因而忧郁成疾。次年农历三月廿五日,病逝于广州城西方便医院。其父黄麒英乃晚清广东十虎之一(黄飞鸿并非广东十虎之一,广东十虎分别是:王隐林、黄澄可、苏黑虎、黄麒英、周泰、谭济筠、黎仁超、陈铁志、苏灿、梁坤),飞鸿6岁从父习武,13岁随父鬻技街衢,尽得家传功夫。后遇铁桥三(即梁坤,广东十虎之一)之爱徒林福成授其铁线拳、飞砣绝技,并在宋辉镗处学得无影脚,武艺日臻精进,稍后,黄飞鸿随父于广州乐善山房设馆授徒。黄麒英谢世,黄飞鸿子承父业成为一代宗师,是当时南派武林中最年轻的武术教练。一生中,曾先后被提督吴全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等聘为军中技击教练。相传其平生绝技有双飞砣、子母刀、罗汉袍、无影脚、铁线拳、单双虎爪、工字伏虎拳、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和瑶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诸势,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号。此外,黄飞鸿亦善于舞狮,有广州狮王之称。莫桂兰在林世荣、邓秀琼的帮助下,携黄飞鸿的两名儿子移居香港设馆授徒,传授黄飞鸿遗技。1983年在香港去世。
- 完结刘兰芳_双枪老太婆(47回)完结至第47集
- “双枪老太婆”左右开弓,百发百中!让敌人闻风丧胆,围剿与反围剿,侦察与反侦查,敌我难辨,险象环生,双枪一出,闻风丧胆。
- 完结锋剑春秋(万仙阵)完结至第60集
- 《锋剑春秋》,是著名的神魔系列小说《六部春秋》的第六部,清无名氏撰,或谓黄淦撰,不过鉴于没人知道黄淦之名,和叫无名氏差别也不大。约作于嘉庆初期,大约和元代秦始皇平话有些渊源关系。清光绪年间各书坊纷纷石印此书,书名或题《后列国志》、《万仙斗法兴秦传》、《万仙斗法后列国志》、《后东周锋剑春秋》等。元人《秦并六国平话》,别题《秦始皇传》,据说叙述的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及以后实行苛政导致失败的故事。《锋剑春秋》所述故事与此时间上有所重叠,讲的是秦始皇兴兵吞并六国的主要(并非全部)经过。自然,当全是杜撰的经过。《锋剑春秋》与《封神演义》大体类似,都是借史讲神怪的小说。《封神》借的是武王伐纣,《锋剑春秋》则借秦王政兴兵伐六国、六国为保宗庙社稷拼死抗争的旧事,讲述两派神仙布阵斗法、下凡历劫。和《封神》一样,《锋剑春秋》里也用到了很多真实的历史人物,孙膑、王翦、毛遂、秦始皇、齐襄王等等,这些战国后期的国君、将军、谋士要比商周时期更加有史可征,《锋剑春秋》也一向被书目学家列入讲史一类,视为历史演义小说。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书目学家对这类小说不感兴趣,根本就没好好读过。《锋剑春秋》所讲的历史与正史相差甚远,拿神怪小说当历史,和关公战秦琼差不多。《锋剑春秋》中的主人公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大军事家孙膑(不用说,历史上的孙膑并没参加反秦战争),在小说里,他成了一个明知不可而为之、逆天行事的悲剧英雄。书中两派神仙布阵斗法的描写,于《封神演义》有所模拟和承袭,但也并不雷同。神仙人物的性情较《封神》更有人情味儿,人物描写对话也不刻板,时有调皮惫懒之态,这一点上与《西游》更为相似。《锋剑春秋》最大的特点,在于抹煞了古典小说中常见的正邪之辨,颇有反传统的风味。不仅秦、齐两方的主帅王翦、孙膑都是正面人物,双方背后的老大海潮圣人和南极仙翁也没有明显的正邪之别。讲起道理来,一面是顺应天命、替天行道,一面是忠义两全、人定胜天,公公婆婆都有理。双方互骂对方为妖仙、妖道,所使的妖法也没什么仙魔之辨,不管施法的是谁,符咒所及,天神天将都得听命。小说趁机也讲了不少道教义理,比如,请仙咋请?为啥信香一着被请求的神明就能知道?真是,一般人还真不能告诉他!另外,《锋剑春秋》里还请了些名人友情客串,像诡计多端的东方朔、爱管闲事的孙悟空,都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名人效应。
- 完结隋唐演义(116回版)完结至第116集
- 《隋唐演义》评书讲述的是隋王朝临末日时,以瓦岗寨为首的起义军,联络朝中被隋炀帝迫害的将领,推翻隋朝,建立唐王朝的故事。隋朝末年,朝廷腐败,炀帝昏庸,奸相宇文化及父子把持朝政,他们残害忠虔,鱼肉目姓,致使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反隋义军遂遏竿而起。以秦琼、徐懋功、程咬金等人为首的四十六位英雄好汉歃血结盟,决心共同除昏君,扶明主,改天换日。他们在瓦岗山建立了反隋义军,招英雄、纳贤士,多次与隋朝官兵浴血奋战,并联合各路反王聚兵四平山,欲在炀帝杨广下杨州观花之际除杨灭隋,但未能如愿,反而兵败四平山。瓦岗英雄们并不气馁,他们请英才,用智慧,几度大破隋将摆下的绝命阵,最终困死杨广,杀死奸相,成了灭隋之大业。其后秦琼等人又助秦王李世民翦灭群雄,辅佐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了一统天下的大唐帝国。
- 完结包公案(电视版)残完结至第51集
- 《包公案》又名《龙图公案》,全名为《京本通俗演义包龙图百家公案全传》,又称《龙图神断公案》。公案小说,明代的公案小说,讲述包公破案的故事,是古代文学三大公案之一。影响较大。全书十卷,安遇时编。编著者安遇时生平事迹待考。《包公案》实际上是一部有关包公故事的短篇小说集,每篇写一则包公断案的故事。其内容虽不连贯,但包公形象却贯穿全书。与其他公案小说一样,《包公案》的成书,也是源自民间故事的流传。宋元时代,商业、手工业的发达造成了都市的高度繁荣和城市人口的激增。在工商荟萃、人稠物穰的都市中,为适应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的文化娱乐需求,一种适合市井平民的说话艺术诞生于瓦肆勾栏之中。说话艺人敷演的故事被称为话本,后经文人整理,这种话本便成为最初的通俗短篇小说了。《包公案》的题材,部分来自民间流传的包公故事,也有部分采录自史书、杂记和笔记小说中的有关材料而加以编排敷演成篇的。包拯,历史上实有其人,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人。宋仁宗时,曾官监察御史、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枢密副史等。《宋史·包拯传》称他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日:‘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包公在开封府尹任上,以清正廉洁著称于世,深得百姓爱戴。有关包公的民间传说广为流传,宋元以来以包公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大量出现,包公形象不断被丰富、被理想化,成为封建社会中最著名的清官形象。这种现象是有其历史和社会原因的。在漫长的封建专制重压下生活的民众百姓苦不堪言,他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明君和贤臣身上。帝王的生活对百姓来说是既陌生又遥远的,因此,清官、贤臣便成为百姓理想的寄托,并在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中成为主角。小说的基本内容是歌颂包公的,写他秉公执法,清正廉明。通过他审理的一系列有关人命、奸情、盗贼、争占等类案件,作者塑造了一个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其中有些故事判斩了皇亲国戚,如《黄叶菜》、《狮儿巷》;有的故事揭露了土豪劣绅的狠毒凶残,如《栽赃》、《鬼推磨》;而《屈杀英才》、《久鳏》则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包公案》中的许多故事情节,为后来的《龙图公案》、《龙图耳录》等侠义公案小说所汲取。书中有的故事写得曲折生动,人物形象也较鲜明,但全书文意较差,思想性、艺术性两皆平平。但就是这些在当时社会上被认定的非主流作品,却得以广泛的流行。这并不奇怪,宋元时期市民阶层的崛起和市民文化的兴盛是侠义公案小说流行的根本原因。百姓的文化程度、文化心态和文化口味决定着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作品的公众认知度。时至今日,以包公故事为题材的戏曲、影视剧目仍然多达几十种。我们完全可以说,包公的故事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在反腐倡廉、民众呼唤司法公正的今天,包公形象仍然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 完结楚汉相争完结至第50集
- 刘邦起义灭秦,先入咸阳。项羽嫉之,用范增之计设宴于鸿门,召刘邦赴宴;范增为害刘邦,命项荘在筵席前舞剪行刺刘邦。幸赖张良、项伯相救,刘邦才得脱险。淮阴人韩信,胸有天才,但时时不得志。张良赠剑劝他弃楚投汉,并给他一封荐书。韩信到了藵中,丞相萧何知其有才,向汉王刘邦竭力保荐。刘邦因韩信曾受辱胯下,乞食漂母,不肯重用,勉强委一小官。萧何认为大材小用,三次保荐,终不能扭转刘邦的看法。韩信因不得重用,挂印弃官出走。萧何问讯,连夜月下追赶,并愿以全家性命力保韩信,劝其回去。至此,韩信才取出张良的角书(介绍信),萧何大喜,呈送刘邦。由此刘邦得以重用,登台拜韩信为元帅,授以兵权。萧何大喜,呈送刘邦。由此刘邦得以重用,登台拜韩信为元帅,授以兵权。
- 完结孔子完结至第42集
-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华夏族,孔氏,子姓,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孔子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修订《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论语》。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孔子不仅开创了儒学,也开创了易学。贵族出身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贵族微子启于宋国,死后葬于宋国故地(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建有微子祠。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去世后,儿子宋公稽继立;宋公稽去世后,儿子丁公申继立。宋丁公去世后,他的儿子宋湣公继立。宋湣公去世后,他的弟弟宋炀公自立,太子弗父何由于得不到继立,于是弗父何之弟公子鲋祀杀宋炀公,想把国位给了长兄弗父何,由于弗父何不接受王位,鲋祀于是自立为王,称为宋厉公,而弗父何则成为了宋国的正卿。弗父何死之后,儿子宋父周立;宋父周死后,他的儿子世子胜继立,世子胜生下了正考父。正考父死后,儿子孔父嘉继立。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生下了祈父睾夷,之后祈父睾夷生下了孔防叔,孔防叔又生下了伯夏,伯夏又生下了叔梁纥,而叔梁纥正是孔子的父亲。圣人降世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但孟皮的脚有残疾,不能延续香火,于是叔梁纥请求颜氏让她三个女儿之中的一个立为妾,颜氏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两长女都不同意,只有小女儿颜征在愿嫁叔梁纥。颜征在时年十八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周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孔子生而头上圩顶,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山,故名丘。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八月二十七日(儒略历西元前551年,格里历西元前551年9月28日)申时在山东曲阜诞生。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今依《史记孔子世家》说。人生经历公元前549年(鲁襄公二十四年),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公元前543年(鲁襄公三十年)孔子在鲁。这一年,郑国子产执政,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左传襄公三十年》)郑国大治。后来孔子对子产的政绩评价很高。公元前542年(鲁襄公三十一年)鲁襄公死,其子躌继位,是为昭公。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故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公元前535年(鲁昭公七年)孔母颜征在卒。是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公元前531年(鲁昭公十一年)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此鄙事当包括委吏、乘田。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立。(《论语为政》)是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鲁国访问。齐景公会见孔子,与孔子讨论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公元前518年(鲁昭公二十四年)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内乱。《史记·孔子世家》云:昭公率师击(季)平子,平子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齐。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六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公元前514年(鲁昭公二十八年)晋魏献子(名舒)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云: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公元前513年(鲁昭公二十九年)是年冬天晋铸刑鼎,孔子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公元前512年(鲁昭公三十年)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自云四十而不惑。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有点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公元前510年(鲁昭公三十二年),昭公卒,定公立。公元前504年(鲁定公六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论语·季氏》)《史记·孔子世家》云:陪臣执国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阳虎欲见孔子,孔子不想见阳虎、后二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此事当在鲁定公五年或鲁定公六年。公元前499年(鲁定公十一年)孔子为鲁司寇,鲁国大治。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hui,音辉)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周游列国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春,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十月,孔子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经匡地,被围困。后经蒲地,遇公叔氏叛卫,孔子与弟子又被围困。后又返回卫都。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因此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今河南睢县)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卫国。公元前495年(鲁定公十五年)孔子去卫居鲁。夏五月鲁定公卒,鲁哀公立。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孔子居鲁,吴国使人聘鲁,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孔子由鲁至卫。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去卫西行。经过曹国到宋国。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公元前491年(鲁哀公四年)孔子离陈往蔡。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孔子自蔡到叶。叶公问政于孔子,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在去叶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隐者。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孔子与弟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由楚返卫,途中又遇隐者。公元前488年(鲁哀公七年)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公元前487年(鲁哀公八年)孔子在卫。是年吴伐鲁,战败。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公元前485年(鲁哀公十年)孔子在卫。孔子夫人亓官氏卒。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是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答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孔子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季康子欲行田赋,孔子反对。孔子对冉有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丘亦足矣。68岁的孔子在这一年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公元前483年(鲁哀公十二年)孔子仍有心从政,然不被用。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孔子的儿子孔鲤卒。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孔子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颜回卒,孔子十分悲伤。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是年春,狩猎获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子见鲁哀公及三桓,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桓,没有得到支持。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驾鹤西去鲁哀公十二年冬,孔鲤先孔子而死。鲁哀公十四年,颜回先他而死。孔子有所感慨:昔从我於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公元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这一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公元前479年4月4日,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对子贡说:赐,你自怎么来得这么晚?于是叹息道:太山(即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说完,流下眼泪。接着他又对子贡说:夏人殡于东阶,周人殡于西阶,殷人殡于两柱间。我昨晚梦到奠于两柱之间。我是殷人。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鲁哀公诔之曰:天不吊,不潎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为之守墓六年。弟子及鲁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野史记载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韦伯入,舞乎韦伯。夫诸子皆瞎!子识礼乐,俟君子。莫之能御也,曰:汝何由可止也?韦伯曰:汝行窗,吾由此可止也!子为之,韦伯触使坠之,子殁。
- 完结薛丁山征西完结至第35集
- 《薛丁山征西》故事讲述唐贞观年间,薛仁贵征东有功,被封为平辽王。因与皇叔李道宗结怨,被陷下狱。幸于危急之际,西凉哈迷国犯境,徐茂公立推荐仁贵挂帅征战,逃过此劫。仁贵征西,误中圈套,被困锁阳城,为苏宝童的飞镖所伤。当他伤重昏迷、魂游地府之际,得知儿子薛丁山尚在人间,并知自己与儿子有一段难解死结。太宗见出征不利,征召能人挂帅。丁山请缨,以无敌之势夺得帅印,与母亲及妹妹出发西征。途中遇窦家兄妹拦路,丁山为求脱身,假意答允窦仙童的婚约,并招揽旗下,同往解救父亲之危。仁贵获救脱险,但却不满丁山阵上招亲,将之锁入天牢,以示惩戒。苏宝童死讯传至哈迷国,群臣为之震惊,寒江关守将樊洪悲愤不绝。樊洪有女樊梨花,聪明机智,拜师学艺,临下山前,其师告知她与薛丁山有一段前世姻缘。另一方面,樊梨花得悉薛丁山西征而至,遂出关欲会之,途中却遇上另一位青年武士薛应龙。薛应龙欲纳梨花为妻,但因比武输给梨花而被收为义子。梨花继续赴会,仁贵上阵,亦非梨花对手。丁山与之交锋,梨花一见钟情,唯有装败。丁山欲乘胜追击,再次挑战樊梨花,梨花显出真功夫,丁山被擒。梨花要丁山娶之为妻,丁山假意应承……这一段姻缘反反覆覆纷杂缠绕,爱恨交织,其间夹杂不少恩怨情仇,情节紧凑,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