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结金盒春秋(全100回)完结至第100集
- 《金盒春秋(全100回)》石连君评书下载孙膑和庞渭是同学,拜鬼谷子先生为师一起学习兵法。同学期间,两人情谊甚厚,并结拜为兄弟,孙膑稍年长,为兄,庞涓为弟。有一年,当听到魏国国君以优厚待遇招求天下贤才到魏国做将相时,庞涓再耐不住深山学艺的艰苦与寂寞,决定下山,谋求富贵。孙膑则觉得自己学业尚未精熟,还想进一步深造;另外,也舍不得离开老师,就表示先不出山。
- 完结佛山赞先生完结至第55集
- 名伶李文茂刺杀两广总督事败逃亡,遇上梁赞徒弟陈华顺,得以脱险。顺却受牵连,为密探首领巴颜喇嘛拘捕,颜用欲擒先纵计把他释放,图谋追捕茂。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发起义密牒,马五利用顺助其追查密牒,茂误会顺是清廷密探而生冲突。顺为表清白,追回密牒交与茂,二人冰释前嫌,更依照密牒指示,筹备起义。起义之日,旗人被赶尽杀绝。满族少女帖燕秋忙中逃往《赞生堂》,知道其父为义军所杀,对茂痛恨不已。顺安慰秋,朝夕相伴。茂率军攻打广州却被击溃,遂负伤逃返《赞生堂》,经顺调解,茂与秋言归于好。颜将顺等拘捕;茂从莫阿南处得悉一切,唯自动投降以救顺等。顺苦练武杀颜报仇。秋却厌倦尘世,遁迹空门,惟宁静的寺院外,又传来阵阵起义之声。
- 完结马福完结至第1集
- 马福:焦庄户地道筑成抗日堡垒1943年冬,顺义焦庄户村外的马家坟地,又多了一个坟头,但这是个假坟。几天后日伪军进村要缉拿马福,乡亲们说马福最近暴病死了,不信到他坟上去看。敌人气急败坏之下,把马福的母亲打了一顿,临走时放言:捉到马福上秤称,有一斤分量给一斤钞票。这个马福,就是焦庄户抗日老村长。1939年夏,40岁出头的村民马福秘密入党,成为村里的第一名共产党员。马福按照区委指示,发动群众,夺取武器,成立民兵队伍,消灭伪村政,成为全村对敌斗争的带头人。在村长马福的带领下,焦庄户民兵经常到敌占区袭扰、破坏,闹得敌人日夜不宁。1943年秋,马福等带人蹲守,利用地雷炸翻日军的一辆汽车,缴获电台一部,子弹500多发。冬天又冒着大雪连夜破坏敌人电话线十多公里,砍电线杆40多根。敌人视马福为眼中钉、肉中刺,高价悬赏缉拿。无奈之下,马福只好演了一场假死的戏。有一次敌人来了,马福来不及向村外撤,就躲进了储存白薯的地窖。这次偶然的逃生经历启发马福,他想到把各家的白薯窖连接成暗道实现地下出村。马福找来村里的抗日骨干,一边找人设计方案,一边发动群众。焦庄户人不怕牺牲、艰苦奋斗、严守秘密,经过一个冬天的奋战,完成了预想的地道工程。1944年,三(河)通(县)顺(义)联合县教育科长徐进到焦庄户指导推广冀中地道战的经验,根据保定冉庄(电影《地道战》拍摄地)的经验,借助汉字凹字,讲解了地道设计以及利用翻板防水、防烟、防毒气的原理。全村开始了改造地道的工程,并与南边的唐洞村、北边的大北坞村建成了连接三村的地下长城。经过多次改造的地道,不仅能藏、能走,还能防、能打。1944年5月,上级决定端掉龙湾屯的日伪炮楼。马福率领民兵把地道挖到离炮楼四五百米远的地方。打下这个炮楼,俘虏伪军40多人,缴获大枪37支,还有很多军用物资。焦庄户成了冀东抗日根据地安全可靠的堡垒。人物小传马福(1895—1979)人称老统一,焦庄户村人,1895年生。早年闯过关东。1939年入党,是村里的第一位共产党员。1942年任村党支部书记。1943年被选为村长。1979年去世。
- 完结东汉演义(上)光武中兴上完结至第148集
- 关于后汉光武刘秀灭莽兴汉题材的传统戏曲、曲艺,想必对关心传统文化、喜欢听书、看戏的朋友们来说,也算比较熟悉的题材,剧目曲目书目颇为丰富。而且民俗传奇以及笔记等本就有不少绿林赤眉铜马起义、光武帝及其将领的故事。而且还有不少典故:糟糠之妻、昆阳大战、绿林好汉、推心置腹、投笔从戎、老当益壮、禁锢善类、飞扬跋扈、强项令、铜马帝、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云台廿八宿《东汉》故事则多取自民间传说,谢诏编时又加许多想象,故与史实相差甚远,而每一回字数仅数百,故事叙述过于简略。后珊城清远道人,深感《西汉》、《东汉》虚实之差,遂本史鉴之法重编了《东汉演义》。清远道人之重编本,较之谢诏原本更符合历史,但不足之处是缺乏演义的想象力和文学性,文字大量截取自正史。自清远道人重编后,嘉庆同文堂本、同治善成堂本《东西汉演义》,均是将甄伟《西汉演义》与清远道人重编《东汉演义》合刊在一起。学术界整理重印时,即以清善成堂本《东西汉演义》为底本,校勘《西汉演义》时又参校了剑啸阁本和民国时刘文英标点本,为使故事连贯,按刘文英本删去了一些诗词。《东汉演义》则参校了《汉书·王莽传》及《后汉书》。善成堂本《东汉演义》刊刻错误颇多,均据史书一一校正。有关东汉故事的评书很精彩,还出现了讲东汉的名家。其实较为系统全面的说东汉刘秀的曲艺书部,应该说主要来源于明代谢诏的讲史小说《东汉演义》(东汉十二帝演义),故事情节很热闹,不拘泥于《后汉书》、《续汉书》等史籍所载,语言通俗浅显、引人入胜。武科场夺魁、神牛突围、岑彭归汉等具有浓厚的传奇神奇色彩的故事都在此书中出现了。姚期、邓禹、吴汉、马武等人物形象给人印象颇深。戏曲对一些具体的故事段子更有发展,比如有名的《草桥关》、《取洛阳》、《打金砖》。《上天台》的刘秀因为忠奸不分被马武等冤魂惊死,这样的突破封建伦理思想的剧目的确在旧时代很少见。戏曲《糟糠情》(譬如:丝弦剧)主要表现宋弘不忘患难之妻,后来得到刘秀和湖阳公主的认可。
- 完结和氏璧完结至第28集
-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与随侯珠齐名,共为天下两大奇宝。由于和氏璧已经失传,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样,今人已经无法得知,只能通过有限的文字记载(包括文学创作)中的描述加以想象。但是,从秦始皇用和氏璧造御玺的故事来看,和氏璧与出土的常规文物相比,至少在外形来看,应有明显的不同。经初步推算,和氏璧的厚度至少为10公分(厘米,cm),其并非古人儒家学者佩戴的环形佩玉,甚至,很可能和氏璧仅仅是一个经过简单粗加工的璞玉。同时,由于相传和氏璧被秦始皇制作成了传国御玺,而随着朝代的更迭,该御玺又相传在唐后失传,和氏璧原有样式究竟如何,基本上已经无法得知了。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传为琢玉能手卞和采玉于现江西三清山<古称怀玉山>依据中国权威机构制作:中国玉文化;中国玉文化—卞和采玉的名山三清山。初不为人知,后由楚文王赏识,琢磨成器,命名为和氏璧,方成为传世之宝。春秋战国之际,几国征战,几经流落,最后归秦,传说由秦始皇制成玉玺。秦灭后,此玉玺归于汉刘邦。得传国玉玺者得天下,这和氏璧一直在皇帝的手中转手,直至传到唐朝,而五代时,天下大乱,流传的玉玺不知所终……后世所称之传国玉玺被传即为秦始皇改造和氏璧而成。和氏璧是一个谜,并且极富传奇色彩。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它的记载和传说,有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吟咏。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据《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今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内)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 完结何基沣完结至第1集
- 何基沣:喜峰口上大刀杀敌谈判桌前驳斥日军1933年春,日军南下逼近燕山山脉的长城各关口。3月9日,日军混成第14旅团到达喜峰口外,并占领口上高地,形势十分危急。当日下午29军37师109旅副旅长何基沣率部先行抵达喜峰口接防,喜峰口上大刀杀敌的事迹随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传唱海内外。喜峰口上大刀杀敌10日,37师109旅、110旅,38师113旅前来增援。经过几天的艰苦鏖战,喜峰口附近几处高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双方的伤亡都很大。经过反复思考,何基沣提议采用迂回夜袭的战术,从后侧偷袭日军宿营地。3月11日深夜,身背大刀,腰挎手榴弹的29军士兵,踏着冰雪,兵分三路,向日军阵地悄悄贴近。在夜幕的笼罩下,中国官兵们如从天降,挥舞着大刀,向沉睡的日军砍去,沉寂的山头,顿时杀声震天。狂妄的日军根本没料到中国军队会在雪夜偷袭,毫无防备,伤亡惨重。由于29军官兵的英勇抗击,日军攻占喜峰口的企图未能得逞。何基沣因战功晋升为110旅旅长。中南海里放歌震敌1936年,上任不久的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田代皖一郎和北平特务机关长松室孝良企图软化29军军官和士兵,达到不战而占华北,进而吞并全中国的目的。6月6日,冀察政务委员会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中日军官联欢宴会,何基沣等29军军官出席。酒酣之际,日方冀察政务委员会军事顾问松岛突然开始跳舞,继而舞刀,神情狂妄,气焰嚣张。29军军官们愤怒填胸,争相出场舞拳,誓与日军一决高下。何基沣按捺不住满腔激愤,纵身跳上一张桌子,高声唱起《黄族歌》:黄族应享黄族权,亚人应种亚洲田。青年青年切莫同种自相残,坐教欧美着先鞭。不怕死,不爱钱,丈夫决不受人怜……在激昂的歌声中,29军军官们纷纷拿出大刀,准备随歌起舞……最后联欢宴会不欢而散,29军军官们却雄赳赳、气昂昂地迈出了怀仁堂。谈判桌前驳斥日军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事变发生。29军官兵的坚决抵抗,打乱了日军作战计划。为等待援兵,日军几次提出谈判以拖延时间。7月10日上午,中日联席会议在秦德纯住所召开。会上,日本驻屯军参谋长桥本群傲慢地代表驻屯军司令说:1937年7月7日夜,贵方在卢沟桥率先开火的不幸事件,本驻屯司令官表示遗憾。话音刚落,何基沣立即反驳:这是颠倒黑白!7月7日晚上10点40分,是你们在卢沟桥畔率先开枪。桥本群坚持要求中国军队撤出宛平城。何基沣大声笑道:桥本先生,请去问问卢沟桥上的狮子,如果桥上的400多只狮子异口同声让你们过去,我就后撤!他接着对日方代表愤怒地说:你们要知道,中国人不是好欺侮的!中国的军队也不是好惹的!!中国的领土一寸也不让人践踏!!!日方代表恼羞成怒,用武士刀直逼何基沣,何基沣毫无惧色,掏出手枪对准日方代表,谈判无果而终。与此同时,日军重兵向宛平城集结。7月29日,北平沦陷。8月初,何基沣率部沿津浦线边打边撤,阻滞日军前进,并在津浦线沧州、泊头、德州等地多次进行血战。人物小传何基沣(1898—1980)曾用名何芑荪,直隶(今河北)藁城人。先后在长城抗战和卢沟桥抗战中率部抗击日军,以机智顽强的作战风格著称于世。1939年1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水利部副部长、农业部副部长等职。1980年逝世后,遵其遗愿,将骨灰分撒在卢沟桥和淮海战场。何基沣(1898—1980)河北藁城人。1939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长城抗战中,与赵登禹率大刀队夜袭喜峰口日军,因战功晋升第29军110旅旅长。1937年卢沟桥抗战中,率部抗击日军,以机智顽强的作战风格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