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结战国春秋完结至第80集
- 中国特定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称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分界线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关于春秋战国断代,历来说法不一:或以《春秋》绝笔之年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为春秋下限;或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为战国始年,或以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得名由来春秋战国来源于春秋和战国两部分,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据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的解释,春秋意指春去秋来,以编年体形式记录史实。
- 完结皮五辣子完结至第148集
- 皮五辣子是扬州评话故事名,人们总以皮五辣子作为无赖的代词。皮五辣子的故事,原名清风闸,是扬州评话的传统书目,它的主人公不是英雄豪杰,而是一个亡命之徒。它在江淮地区流传甚广,影响极其深远。这个故事的作者叫浦琳,是清代乾隆时期的著名评话艺术家。故事的年代设定在宋朝,故事的地点设定为安徽定远县。但是,故事的作者却是记载的活生生的清代生活。作者浦琳,家住扬州西门街,家财诺大。由于当时社会制度不好,社会风气不好,家庭教育不好,从小沾染了赌博的恶习,13岁父母双亡,日夜聚赌,受其他老板欺骗将所有家产输的分文不剩。从此流浪街头,沦为乞丐,流浪八年,成为地方上的一个无赖之徒。同时他也历尽艰辛对穷苦百姓的生活也有所了解,出于他未泯灭的三分天良,从不讹诈穷苦百姓,遇到穷人生活有困难他想尽天法讹富济贫。偶然的机会,浦琳又从新发家,做了若干年的善举救济穷人,有感于自己赌博败家的经历,为了劝告他人不要嗜赌,特地以自己的经历创作了这部自传体话本小说,告诫后人。在浦琳沦为乞丐的八年中,经常出没于茶馆书场,也接触了很多说书艺人,加之本人天资聪慧,无形当中学嘴学舌也学会了说书。《清风闸》这部书创作成功后,他亲自下海演说此书,一炮而红。此书成为当时当道的、新编的、现代的、反应流浪汉小市民商贾等生活的文学作品,也成为了中国第一部反应流浪汉生活的长篇文学作品。同时浦琳也成为扬州评话《清风闸》第一代宗师,流传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现代作者在整理《清风闸》时改名为《皮五辣子》。江苏古籍出版社搜集整理出版了《皮五辣子》一书,便将这故事传播了下去。目前扬州曲艺团著名表演艺术家杨明坤老师播讲的长篇评话《皮五辣子》堪称经典。
- 完结王少堂评话武松完结至第3集
- 《武松》是扬州评话中最具声誉和特色的传统书目之一。60年代的扬州人上小学的时候每天中午无论是放学路上还是回到家里,到处是广播电台里播放王少堂先生说扬州评话《武松》的声音。据《扬州大事记》记载:1958年9月28日,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由孙佳讯、孙龙父整理的王少堂口述扬州评话《武松》。王少堂版扬州评话《武松》是当年的畅销书,第一版共印刷了6次之多,1959年1版1印的精装本《武松》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曾卖出8000元的高价。专门成立评话研究小组当时,市里对扬州评话《武松》的整理出版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扬州评话研究小组,时任市委副书记钱承芳任组长,时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苏尚门任副组长,市文化处、市文联等负责同志参加了研究小组,当时还抽调了孙佳讯、孙龙父两位文化学者与王少堂老人合作整理。评话《武松》又名武十回。为什么没有用传统的武十回做书名呢?《武松》的整理后记中这样解释:因为王少堂老人口述的评话原有四个大部分,即所谓的四个十回,但这四个十回中,只有‘武十回’的回目完整,‘宋十回’的十个回目勉强可排列出来,而‘石十回’和‘卢十回’则连十个回目也不完整。与王少堂老人商议,其他三个大部分将来整理出版,其名称以宋江、卢俊义和石秀较为合适,为了一致起见,这部‘武十回’也就改用了《武松》这个书名。每天上门请教王少堂当时邻居吴先生曾回忆道,王少堂是全国著名的扬州评话艺术大师,担任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现改名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因此到王家造访的客人很多,最频繁的大约要算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孙龙父教授,孙教授是位著名的书画家,他当年题写的瘦西湖匾额至今还悬挂在景区的门楣上。孙教授每天等王老午睡后准时上门,从不间断,他们在一起总有谈不尽的话,后来吴先生才知道,孙教授受江苏省文联委托,是王少堂《武松(十回)》书目的整理者。王少堂对孙教授很尊重,他背后称孙教授为海陵才子,这可能源于孙龙父是泰州人。
- 完结刘宗敏跳江完结至第1集
- 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本书共分五卷,以写明末的农民战争为主,兼写中国内部明、清之间和清、顺之间的民族战争,刻画了不同阶级的代表人物和生活画面,以及各阶级、各集团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展开了色彩缤纷的历史画卷。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很明确,他试图全面展现明清之际的社会画面,通过艺术形象来使读者得到较为广泛的历史知识。作者以深入历史与跳出历史的原则,描写了距今300多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和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小说以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由弱小变强大,转败为胜推翻明王朝统治、抗击清军南下为主要线索,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再现了明末清初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和农民起义军从胜而败的悲剧结局,揭示了农民战争和历史运动发展的规律。
- 完结李自成亲赴石门寨完结至第1集
- 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本书共分五卷,以写明末的农民战争为主,兼写中国内部明、清之间和清、顺之间的民族战争,刻画了不同阶级的代表人物和生活画面,以及各阶级、各集团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展开了色彩缤纷的历史画卷。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很明确,他试图全面展现明清之际的社会画面,通过艺术形象来使读者得到较为广泛的历史知识。作者以深入历史与跳出历史的原则,描写了距今300多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和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小说以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由弱小变强大,转败为胜推翻明王朝统治、抗击清军南下为主要线索,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再现了明末清初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和农民起义军从胜而败的悲剧结局,揭示了农民战争和历史运动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