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结大刀王五完结至第79集
- 京师武林名侠。本名王正谊,字子斌,祖籍河北沧州,回族人。因他拜李凤岗为师,排行第五,人称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纯熟,德义高尚,故人人尊称他为大刀王五。王正谊一生行侠仗义,曾支持维新,靖赴国难,成为人人称颂的一代豪侠。王五出生贫寒,三岁时父亲又因疾去世。他只得与母亲相依为命,很小便开始干各类杂活,后来又拜肖和成为师,为习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沧州当时最有名的武师当属双刀李凤岗。为了修习更高的武艺,王五便想拜他为师,却多次吃了闭门羹,他就长跪李门前以示诚心,李凤岗为其精神打动,便收其为徒。王五不负师父重望,几年下来功夫已不在师父之下。为了把他锻炼成更加全面的人才,李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师兄刘仕龙,一起押镖,行走江湖。经过几年的锻炼,王五告别师父,同治十年,他先到天津,后又到北京,经人介绍到了一家镖局当了镖师。光绪三年,王五利用自己的积蓄,加上朋友的帮忙,在北京半壁街(崇文区)自开了顺源镖局(后来迁往广安大街)。顺源镖局活动范围广大,北自山海关,南到江苏淮安市清江浦。他规范从业,收费合理,德义高尚,生意十分红火,很短时间内便声名鹊起。王五不仅本行中受人尊敬,他的爱国义举更是被人们广泛传颂。甲午战争失败后,御史安维峻上疏,力陈议和之弊,要求严惩误国者,却遭到清廷的贬斥,被革职戍边。王五出于义愤毅然担负起了护送安维峻的责任。回京后,王五便在香厂筹开学堂街,名为父武义学。更为人们所称道和广为流传的是王五与谭嗣同的交往。王五侠义心肠,与谭嗣同兄弟相称,传授谭武艺刀剑之法,二人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898年,戊戌变法进入高潮,谭嗣同应诏入京,任四品军机章京,参预变法。在此期间,王五担负起了谭嗣同的衣食住行和保安工作。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为表白自己变法决心,醒悟大众,甘愿受捕。王五得知后心急如焚,多方打探消息,买通狱吏,还广泛联络武林志士,密谋救谭,却被谭嗣同坚决拒绝了。9月27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刚毅监斩于宣武门外菜市口,王五得知后悲痛欲绝。为了继承谭嗣同的遗志和复仇,王五多次组织人员进行暗杀活动,终未果,使王五反抗清廷的决心自此更加强烈。1900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北方兴起。王五率众积极参加,与义和团众并肩作战,杀洋人,攻打教堂。10月25日,清兵将顺源镖局团团围住。终因寡不敌众,被八国联军枪杀于前,一心护国的英烈,就这样惨死于卖国贼的屠刀下!死时56岁。大刀王五被杀后,头被挂在城门上,家人无法给王五入殓。天津的霍元甲听说后,只身赶来,夜里将王五的头取下、埋葬。当天晚上,霍元甲就住在王五故居南房西侧的一间房子里。
- 完结当阳桥完结至第1集
- 当阳桥又名长坂桥,长坂坡位于当阳市玉阳镇常山赵子龙突出重围绝代雄西南,是中国最著名的三国古战场之一。据传,《三国演锦屏草木识英雄义》、《三国志》记载的赵云、张飞大战曹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明万历年间,史官确认长坂坡为东汉常山赵子龙大战曹军的古战场。长坂桥又称当阳桥。因在当阳市北郊并西连长板坡而名。原名官桥。传说三国时蜀将张飞曾在这里横矛独退曹兵,改称横矛处。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追击刘备至此,张飞手绰蛇矛,立马桥上,大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一死战。声如巨雷,竟使桥断水回,吓得曹操旋马而走,夏侯杰当场毙命,众将亦一起往西奔逃,弃枪丢盔者不计其数。有诗云: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遂成千古趣闻。现遗址尚有清雍正九年(1731年)所立石碑,上刻张翼德横矛处,以纪其事。京剧里有唱词:当阳桥头一声吼,喝断桥梁水倒流。
- 完结东汉演义(上)光武中兴下完结至第144集
- 关于后汉光武刘秀灭莽兴汉题材的传统戏曲、曲艺,想必对关心传统文化、喜欢听书、看戏的朋友们来说,也算比较熟悉的题材,剧目曲目书目颇为丰富。而且民俗传奇以及笔记等本就有不少绿林赤眉铜马起义、光武帝及其将领的故事。而且还有不少典故:糟糠之妻、昆阳大战、绿林好汉、推心置腹、投笔从戎、老当益壮、禁锢善类、飞扬跋扈、强项令、铜马帝、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云台廿八宿《东汉》故事则多取自民间传说,谢诏编时又加许多想象,故与史实相差甚远,而每一回字数仅数百,故事叙述过于简略。后珊城清远道人,深感《西汉》、《东汉》虚实之差,遂本史鉴之法重编了《东汉演义》。清远道人之重编本,较之谢诏原本更符合历史,但不足之处是缺乏演义的想象力和文学性,文字大量截取自正史。自清远道人重编后,嘉庆同文堂本、同治善成堂本《东西汉演义》,均是将甄伟《西汉演义》与清远道人重编《东汉演义》合刊在一起。学术界整理重印时,即以清善成堂本《东西汉演义》为底本,校勘《西汉演义》时又参校了剑啸阁本和民国时刘文英标点本,为使故事连贯,按刘文英本删去了一些诗词。《东汉演义》则参校了《汉书·王莽传》及《后汉书》。善成堂本《东汉演义》刊刻错误颇多,均据史书一一校正。有关东汉故事的评书很精彩,还出现了讲东汉的名家。其实较为系统全面的说东汉刘秀的曲艺书部,应该说主要来源于明代谢诏的讲史小说《东汉演义》(东汉十二帝演义),故事情节很热闹,不拘泥于《后汉书》、《续汉书》等史籍所载,语言通俗浅显、引人入胜。武科场夺魁、神牛突围、岑彭归汉等具有浓厚的传奇神奇色彩的故事都在此书中出现了。姚期、邓禹、吴汉、马武等人物形象给人印象颇深。戏曲对一些具体的故事段子更有发展,比如有名的《草桥关》、《取洛阳》、《打金砖》。《上天台》的刘秀因为忠奸不分被马武等冤魂惊死,这样的突破封建伦理思想的剧目的确在旧时代很少见。戏曲《糟糠情》(譬如:丝弦剧)主要表现宋弘不忘患难之妻,后来得到刘秀和湖阳公主的认可。
- 完结东汉演义(上)光武中兴上完结至第148集
- 关于后汉光武刘秀灭莽兴汉题材的传统戏曲、曲艺,想必对关心传统文化、喜欢听书、看戏的朋友们来说,也算比较熟悉的题材,剧目曲目书目颇为丰富。而且民俗传奇以及笔记等本就有不少绿林赤眉铜马起义、光武帝及其将领的故事。而且还有不少典故:糟糠之妻、昆阳大战、绿林好汉、推心置腹、投笔从戎、老当益壮、禁锢善类、飞扬跋扈、强项令、铜马帝、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云台廿八宿《东汉》故事则多取自民间传说,谢诏编时又加许多想象,故与史实相差甚远,而每一回字数仅数百,故事叙述过于简略。后珊城清远道人,深感《西汉》、《东汉》虚实之差,遂本史鉴之法重编了《东汉演义》。清远道人之重编本,较之谢诏原本更符合历史,但不足之处是缺乏演义的想象力和文学性,文字大量截取自正史。自清远道人重编后,嘉庆同文堂本、同治善成堂本《东西汉演义》,均是将甄伟《西汉演义》与清远道人重编《东汉演义》合刊在一起。学术界整理重印时,即以清善成堂本《东西汉演义》为底本,校勘《西汉演义》时又参校了剑啸阁本和民国时刘文英标点本,为使故事连贯,按刘文英本删去了一些诗词。《东汉演义》则参校了《汉书·王莽传》及《后汉书》。善成堂本《东汉演义》刊刻错误颇多,均据史书一一校正。有关东汉故事的评书很精彩,还出现了讲东汉的名家。其实较为系统全面的说东汉刘秀的曲艺书部,应该说主要来源于明代谢诏的讲史小说《东汉演义》(东汉十二帝演义),故事情节很热闹,不拘泥于《后汉书》、《续汉书》等史籍所载,语言通俗浅显、引人入胜。武科场夺魁、神牛突围、岑彭归汉等具有浓厚的传奇神奇色彩的故事都在此书中出现了。姚期、邓禹、吴汉、马武等人物形象给人印象颇深。戏曲对一些具体的故事段子更有发展,比如有名的《草桥关》、《取洛阳》、《打金砖》。《上天台》的刘秀因为忠奸不分被马武等冤魂惊死,这样的突破封建伦理思想的剧目的确在旧时代很少见。戏曲《糟糠情》(譬如:丝弦剧)主要表现宋弘不忘患难之妻,后来得到刘秀和湖阳公主的认可。
- 完结薛刚反唐(张振佐版)完结至第100集
- 唐朝中宗年间,朝政清明,国泰民安。皇上传旨:正月十五放花灯与民同乐。太子无德戏弄民女,正巧被薛家将的薛刚撞见,薛刚踢死太子,惊崩圣驾,武则天(中宗之母)下令,抄斩薛家365口,随即篡夺了皇位,改国号大周。武则天成为中国唯一的一位女皇帝。薛刚脱逃大难,保卢陵王李显(武则天次子)到西凉借兵,要灭周兴唐。薛刚屯兵九焰山与周国兵马针锋相对的较量。武则天九打九焰山,她的御儿干殿下大将白文豹号称天下第一,薛刚之子薛魁出身将门,师从名家,武艺盖世;白文豹斗薛魁,引出了金锤碰银锤,场面惊彩,令人叫绝。最后薛刚率兵出湖北、取洛阳、进长安,活捉武则天。全书共100讲:由张振佐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