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结大宋群英传③:呼家将传奇完结至第406集
- 经典必听《大宋群英传①:杨家将传奇》《大宋群英传②:包青天传奇》上新啦《大宋群英传④:精忠岳飞传奇》《呼家将》与《杨家将》《薛家将》构成中国通俗小说史上的“三大家将小说”。本专辑结合《宋史》《资治通鉴》《三朝北盟汇编》等史料,参照清代小说《呼家将》的主线故事,史实与文学性兼顾,叙述和讲评结合,书写了呼家将勇猛无敌、赤胆忠心的传奇故事。宋仁宗年间,双王呼延必显遭奸臣庞吉陷害,满门被斩,只有两个儿子逃难在外。后来,呼家后人相继长大成人,在包拯、杨家将等忠臣良将的帮助下,引出了三闹东京城,比武夺帅印,杨文广智救义弟,平东王怒打庞吉,二虎庄三英结义,齐平山叔侄交兵,王金莲北国寻亲,呼守用负荆请罪,银安殿延平降猛虎,探地穴延庆逢岳胜,肖赛红大破困龙阵,呼延庆义服金头王,渡黄河兵围京城,明真相杀尽奸党等一系列故事。
- 完结民国风度完结至第391集
- 当历史鲜活地向我们撞怀,当民国隆重地向我们走来……当中国浩荡地崛起,当时代汹涌地向前……任心遥想那一个时代的潮起潮落,凭耳侧听那一批人物的风云命运,才发现,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距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到恍然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叹不已。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提起民国男士,总会想起另一个战乱纷仍的年代和那个时代里任真率性、砥砺风发的文人。三曹,建安七子,嵇康、阮籍、谢安,一个个名字,仿佛一串串风铃,在岁月的幽深杳邈处轻轻地摇响。倚耳侧听,以心顾盼,当瞩目于民国时代,才惊觉,才讶异,才钦敬,才震撼……他们身处于一个很不一样的时代:新旧交替、中西碰撞、风云际会,因而形成一种与今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可谓千人千面,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总而言之,是一批兼有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他们的生活里边有比其他东西都重要的——不可夺之志,是对学问的探求,是对社会、历史、民族与自我生命的承担,是对独立精神的坚守,是对自由人格的追求,是对创造力的无尽开拓。本书以风骨为准绳,选取了蔡元培、胡适、辜鸿铭、刘文典、王国维、赵元任、黄侃、吴宓、傅斯年、张伯驹、鲁迅、梅贻琦十二位民国先生,着笔于各自真性淋漓、学养不凡的生命剪影,展现了一代民国真名士的灼灼底气。并在每一位人物的篇前,加设个人档案,以示先生的简历,使读者达到初步了解、立体甄别,并从大师的身上汲取心的能量,给当下生活带来思考与出口。让我们,如他们一般,倾听真声音,追逐真精神,积蓄真涵养,张扬真性情;让我们,如他们一般,进入人生的大视野、大境界、大气概、大幸福;让我们,如他们一般,有所在意,有所信仰,有所执著,有所感动;让我们,如他们一般,在追逐的道路上把承担、独立、自由、创造纳入日常生活轨道;奔跑起来,延循着百年的光阴,谛听着时代的强音,且看一代民国大先生!
- 完结弘一法师:将人间毁誉当做耳畔清风完结至第344集
- 李叔同,李先生——弘一法师。看他的故事,很少有什么修行是为了让自己往生成佛,他多半时间都是在弘法,教化众生。也许,他期许的并不是西方莲池里薰风的清凉,而是只想用佛的智慧熄灭人间业火,求得心灵的舒畅。他的佛,在心中。从天津富豪的少爷,到上海欢场的公子;从拖辫子的中国书生,到西服笔挺的日本留学生;从西子湖畔的教师,到虎跑泉边的高僧……李叔同的人生,仿佛应该从从万花筒里看过去:一样的人、物、事,一样的名、利、财,一与他接触就起了奇妙的反应,触发出意外的光彩。
- 完结普京传完结至第195集
- 2000年5月7日,普京第一次就任俄罗斯总统,他在就职演说中说,他要保护好俄罗斯,捍卫俄罗斯公民的利益,改善人民的生活,时至22年后的今天,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俄罗斯的崛起。回顾铁腕总统成长史,让我们从1952年的列宁格勒说起。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专辑看点军事上:就任伊始,面对反叶利钦时代的无力,以血的代价镇压车臣叛乱,捍卫国家统一。经济上:狠抓国内经济,以强硬手段清理操纵国家命脉的七寡头,拯救因休克疗法奄奄一息的经济。内政上:大胆施政,实行改革,国家重组,实行去联邦化,制定新联邦主义;外交上:铁腕外交,与西方世界斗智斗勇,制衡北约东扩,维护俄罗斯国家地位;
- 完结秦始皇千古一帝的万世梦完结至第15集
- 扫六国,平天下,车同轨,书同文,千古一帝奠基业;焚书籍,坑儒生,严刑法,苛暴政,万世骂名任评说。其内容包括定九鼎,年轻始皇吞六国、乱世王孙苦少年、一统六国霸业成等。秦始皇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谜一样的人,他生是谜,死是谜,存也有谜。秦始皇一如历史的评论,或者功大于过,或者功不掩过,是非功过,皆由后人评说,其功过是非也只是常人之判断。
- 完结刘伯温完结至第321集
-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元至顺年间,刘基举进士。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朱元璋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曾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次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只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因左丞相胡惟庸诬陷而被夺禄。入京谢罪后,不久即逝世。明武宗时赠太师,谥号“文成”。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天下,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在中国民间,也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本书包括天才少年多磨难、隐居青田著兵书、出山废明王重创友谅、出奇兵夜袭江州、潘阳湖火烧陈友谅、巧妙劝降方国珍、严执法得罪权贵、拒绝相位举贤良、淡泊名利隐青田、遭陷害悲叹而终、刘伯温的军事思想、刘伯温论作战原则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