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行通济,是广东佛山一带在元宵节期间举行的游玩祈福活动。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扶老携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真正行通济是正月十六,但是后来政府改为正月十五。在广佛都市圈,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元宵节活动,要数佛山民间自发的行通济,冇闭翳活动。元宵节当晚,几十万人齐集佛山通济桥前,呼朋唤友,或者一家老小,每人手持一架小风车,汇入拥挤的人潮,施施然迈过通济桥牌坊,口中默念行通济,冇闭翳,祈求时来运转。这种习俗源于明朝,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现在元宵行通济习俗的影响力,已扩展到整个珠三角和港澳地区,行通济已成为整个珠三角的年度盛事。行通济影响力日益扩大,与行通济内念两个关键因素有关:一是体现了岭南民俗和广府文化,二是体现了祈福文化。这此早已烙在珠三角当地居民脑海的文化印记,经佛山当地政府的全力维持和推崇,加上近年来佛山传媒集团举全媒体力量积极参与和运作,成为当地人们共同的文化盛事和积极健康向上的民俗。行是粤语走的意思,通济指的是通济桥。据说佛山城南今南浦公园附近以前有一条河通济河,河上有一条桥叫通济桥。河现在没了,桥还在,每年这一天,人们都到这里走过桥,烧香、抛生菜和转风车,人流络绎不绝,好不热闹。从明末清初开始,每逢正月十六,佛山四乡家家户户都会扶老带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200多年来,佛山人祖祖辈辈延续着行通济的风俗。而且还流传着行通济,无闭翳的谚语。(蔽翳是粤语方言,意指忧愁、衰气。)行通济每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一个风俗习惯行通济。通济桥始建于明代,得名在明天启六年(1626年),距今300多年。被称为佛山旧八景之村尾垂虹。民国后通济桥被拆,但行通济的习俗不变,人们每年仍不约而同地走过桥面。直到2001年,佛山市政府顺应民意重建通济桥,以延续行通济的习俗。据记载,通济桥始建于明代,得名在明天启六年(1626年)。开始是木石参半的拱桥,建成时,取名为通济桥。因为桥的位置建立在佛山涌的上游,正好是河涌的出口,当朝的户部尚书李侍问回到佛山时,发起募捐修桥。在建桥时,他征求了乡中父老和河涌下游的各乡父老的意见,用木石参半的方法,这样既能使桥结构雄伟坚固,又不至于阻塞下游的流水,利及众人。行通济,无闭翳这种说法在何时盛行?《行通济》一书中提出:到了乾隆年间,行通济之风日趋旺盛,每到正月十六。从清早到午夜,各家各户,携子带女,手举纸制风车、风铃、小花灯,拥到通济桥边,再绕道回家。闭翳是指忧愁、衰气的意思。闭翳是广州方言,亦作屃。其意为气闷之外,还有阴暗困压的意思。行通济这一传统习俗在佛山流传几百年了。行通济指每年正月十六佛山乡民行通济桥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心想事成和家庭幸福等。通济桥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桥梁之一,据《佛山忠义乡志》载:该桥最先是由附近乡民集资修建的木质人行桥。明朝户部尚书、乡人李待问回到佛山后,见此桥年久失修,于天启五年(1625年)倡建修桥,翌年建成并取名通济桥,寓意桥以通济名,必通而后有济也,以正义通,以亨屯济。由于该桥横跨佛山涌,是通往顺德、番禺的必经之路,是佛山商贸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佛山商民在为求来年生意顺境,便行通济桥讨好意头,后渐成习俗,并衍生出行通济,无闭翳这一俗语。现在,该古老习俗也逐渐被赋予了现代的色彩。如2000年举行了佛山市献爱心捐善款元宵万人行活动;2005年禅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制作了大型生菜灯,倡导引菜(财)归家,并把生菜灯拍卖所得用作善款捐献给佛山福利事业;2006年更组织了畅行通济·引财归家——万家通济系列文化活动,为古老的习俗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现在,行通济活动对建设文化名城,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古代的通济桥,桥头石级共9级,桥尾13级,反映出九出十三归的意念。如今,则以防滑条取代台阶,提高了过桥人的安全系数,体现了过桥祈福的意念。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专家余婉韶和曾在南济观音庙做过庙祝的吴虾都表示:九出十三归的意思就是价值十元的东西,九元当押出去,却要以十三元来向当押店赎回。这根据当时佛山地区当押店发展兴旺而得来的。余婉韶认为,仅从这个小的细节,就能体现出古时的佛山人已经有超高的经商头脑与智慧。行通济,无闭翳的谚语在佛山人人皆知,意思是走走通济,就没有烦恼、没有忧愁,事事顺利。行通济这一民间活动寄托着佛山人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和祝愿。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没有任何人出面组织,佛山万人空巷,为了一个共同的希冀,同走一条桥,附近南海、三水、高明、顺德的一些村镇的群众也赶来参加。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专家余婉韶表示,之前社会上流传着行通济要连续三年,无闭翳才会灵验的说法,但他们小时候不间断地多次行通济桥,也没听老人们提到这种说法。之后,他们查了史书,也没发现有这样的记载。此外,那句佛山人家喻户晓的行通济,无闭翳的俗语,史书也没记载。其他专家也普遍赞同这种说法。因此,行通济,无闭翳的口号是后来才形成的。通济桥位于今普澜公路北端的同济路口。明代这里为桥亭铺(即区)。它横跨佛山涌,该水道通大沙、弼塘、简村,石硍、奇槎诸乡,是当时通往顺德县主要水道。通济桥原是一座拱形的石桥,每当夕阳斜照,桥形倒映于水中,宛如天上出现的一条长虹一样,荡漾于水中,古人以为奇观,将它列入佛山八景之一:村尾垂虹。后人在桥旁石柱刻以对联便是形容此般美景。右联:通七堡之游行,逸客寻春,任得渡头饮马左联:济万人之往来,曲桥跨水,艳称村尾垂虹对联概括了原通济桥的风貌特色,但重建后的通济桥远远逊色于原桥,没有了舟舫如织,没有斜阳映桥如虹,最重要的是,这里没有了原桥的那种真挚、亲切的感情。惜星移景易,古桥断迹,然行通济之风长盛。《佛山史志》主编助理黄国扬认为,通济桥两岸建有南济观音庙和通运社坛后,每逢正月十六,四乡的人步行到通济桥,或者在社坛焚烧香烛、放鞭炮,或者步入观音庙烧香,男子求签,妇女就扯神前花灯灯带,接着就购买行运风车走通济桥,而且要按照固定的路线行走。因此,行通济的禁忌是:凡行通济桥的人,则要一次从桥头(北岸)行至桥尾(南岸),不能折回复返,须由桥尾右傍大基而去,经尾窦到澳口返回佛山镇,否则不吉利。人们认为在隆重的春节习俗结束时,举家老少欢欢喜喜行通济,祈求一年顺景行好运,行过通济,春节习俗也就完满结束,繁忙的劳作便开始了。于是行通济的仪式是先经南济庙,上通济桥,过通运社至茶亭,由存院围尾窦转入普君圩,或经蜘蛛山前归家,一路通顺,不得折回走回头路,以取一路通顺行好运之意。行通济新路线:岭南大道(同济东路)——同济东路——骑楼通道——通济桥——济世广场——普澜二路(同济路、同华东一路、同华东二路)。在行通济活动现场,不少市民手里都会拿着翠绿的生菜、金闪闪的小风车、玲珑的小花灯……近日,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专家余婉韶、梁国澄等人告诉记者,今天的行通济与昔日行通济相比已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被称为行通济四大吉祥物中的花灯、风车、风铃都是后来增添的新内容。解放前市民几乎是空手走通济桥的,手里并没有拿花灯或风车,这是一种很朴素的民间风尚。梁国澄说,所有民俗的延续,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有所变化。但它能延续必然有他积极的一面。其实,我觉得风车、生菜、风铃、花灯都是些寓意很好的吉祥物,行通济因为有这些新元素,更加光彩夺目。清代的佛山镇为洛水所环绕,沿河共有20多座桥梁,人家尽枕河,居民往来,悉凭渡船和桥。众多桥梁成为城与乡、街与市之间的重要通道,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有关这些桥的文化活动渐渐发展成为一些习俗,通济桥身处佛山南面出口,是沟通城乡的重要通道,佛山人行通济桥的风俗则是这种桥文化的代表。通济桥始建于明代,距今400多年,被称为佛山旧八景之村尾垂虹。每逢正月十六,佛山人走出家门,来到洛水河畔,由南向北走过通济桥,以求一年平安顺利。行通济,无闭翳(即无烦恼)成了佛山人的习俗。民国后通济桥被拆,但行通济的习俗未变。2001年,佛山市政府顺应民意重建通济桥,以延续行通济的习俗。70多岁的余婉韶曾在市文化局从事社会文化工作数十年,退休后为非遗保护工作发挥余热。她说,行通济的时间一些市民误说成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其实正确的时间应该是:农历十五晚11时(子时)开始,十六晚亥时(10点)结束。
最新列表
- 2021-04-143737
- 2021-04-143636
- 2021-04-143535
- 2021-04-143434
- 2021-04-143333
听过“行通济评书”的人还听过
- 童林传 全250回
- 康熙年间,童林因事被迫离家出走。他绝路逢生,不仅得到武林名士何道源、尚道明相救相帮,练就“柳叶绵丝掌”、“子母鸡爪鸳鸯钺”等绝顶功夫。下山之后,童林以他正义、淳厚的为人赢得武林正派人主的信赖,使他们与他一起同各种邪恶势力进行争斗。在武林志士得帮助下,童林协助朝廷钦差年羹尧粉碎了英王富昌及十四阿哥的反叛阴谋。在此期间,他与雍亲王胤缜相遇相知,结为至交,多次就胤缜于危难之中,为其登基成为雍正皇帝立下汗马功劳。该书情节跌荡起伏,波谲云诡,扣人心弦。单田芳:生于1934年12月6日(阴历11月11日)祖籍山东德平(曾祖父祖父辈)又有说河北涞水南高洛人,原名单传忠,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原鞍山曲艺团业务团长,现任北京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1934年生于天津,同年随父母到沈阳,1952年在沈阳二十七中高中毕业后考入东北工学院,1987年退休,1995年赴京创办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从艺半个多世纪以来,共录制、播出了《隋唐演义》、《三侠五义》、《乱世枭雄》等100余部共计15000余集广播、电视评书作品,整理编著17套28种传统评书文字书稿,开评书走向市场的先河。“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单田芳评书”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 作者:单田芳演播:单田芳
- 岳飞传(117回)
- 刘兰芳,1944年生于辽阳,随母姓。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9年开始,先后有百余家电台播出她播讲的长篇评书《岳飞传》,轰动全国,影响海外。后又编写播出《杨家将》、《红楼梦》等30多部评书,多次获国家级文艺大奖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等称号。她声音洪亮,神完气足,干练中透着豪迈,很适合说演英雄人物与征战故事。又因为她早年习唱大鼓书,嗓音受到过良好训练,对音乐的感悟也被自然地带到了评书说演之中。因而其评书说演在听觉上,更有一种铿锵起伏的声韵美感。尤其是其说书时高亢嘹亮的声音造型,使得刘兰芳成为家喻户晓特色鲜明的评书表演艺术家。
- 作者:刘兰芳演播:刘兰芳
- 康熙大帝1夺宫
-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康熙皇帝是这个朝代最具代表性的、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八岁登基,执政61年。除权奸、废圈地、撤藩镇、定西藏、兴利除弊、发展生产,对巩固国基、加强清朝的封建统治,起到重要作用,不失为一代开明的封建君主。本书共四卷228回,以历史大事为依据,融入传说、轶闻,记述了康熙皇帝一生的主要政绩。四卷之间既互相呼应,又各自独立成章,从帝王丰富多彩的宫廷生活到残酷激烈的朝政斗争;从勾心斗角的夺权阴谋到纯真无邪的爱情纠葛,都有极其生动地描写,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 作者:佚名演播:连丽如
- 童林传
- 清康熙年间,童林(字海川)因偶然事件被迫离家出走。他绝路逢生,竟得武林名士四小剑侠中的何道源、尚道明相救,并受到他们的真传,练就了精湛的绝顶功夫“柳叶绵丝掌”,目使得一手独特的武器“子母鸡爪鸳鸯钺”。下山之后,童林以地正义、淳厚的为人赢得武林正派人主的信赖,使他们与他一起同各种邪恶势力进行搏斗。同时,在武林志士的帮助下,童林还以真侠肝义胆协助朝廷钦差年羹尧大破英王富昌及十四阿哥的反叛阴谋。在此期间,他与雍亲王胤禛相遇相知,结为至交,多次救胤禛与危难之中,并为真登基成为雍正皇帝立下汗马功劳。
- 作者:佚名演播:单田芳
- 雍正皇帝_周建龙
- 清世宗,名爱新觉罗·胤祯(公元1678年12月13日-1735年9月28日),康熙皇帝第四子,康熙病死后继位,为清代入关第3帝。在位13年,传说为侠女吕四娘报家仇所暗杀,终年58岁;一说为正常死亡,葬于河北泰陵(今河北省易县西)。雍正是一位十分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人物,他是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但他毕竟是封建皇帝,有着重大过失和种种局限,他的继位为帝,也存在很大疑点。
- 作者:佚名演播:未知
- 五凤朝阳刀(姜福顺版)
- 明朝末叶,身居九千岁显位的大宦魏忠贤,乘天启皇帝病危,广收武林怪士,结党营私,残害忠良,妄图夺权篡位。天启幼弟朱由检,天生聪颖,抱负远大。在忠臣遗孤武凤楼及其侠士五岳三鸟的鼎力辅佐下,与奸宦及其死党锦衣卫展开殊死的搏斗。全书从武凤楼嵩山学艺,鹰愁涧误救仇人魏忠英之女魏银屏开始,历经杭州惊变、父亡家破、魔窟救母、难中联姻、凤阳府皇陵救信王、袁家堡因爱结怨仇、钻天鹞子三戏魔女、二鬼双判大闹徐州等热闹的故事,终于使武凤楼和五岳三鸟冲破女魔王侯国英的层层雾,钻进敌人心脏,与奸宦魏忠贤展开了更加激烈的斗争。明末,宦官魏忠贤广收江湖武林高手,并委亲信掌握,企图乘皇上病危之机篡位。忠臣遗孤武凤楼(先天无极派第三代传人)及其师辈五岳三鸟(展翅金雕萧剑秋,追云苍鹰白剑飞,钻天鹞子江剑臣)等侠士,鼎立辅佐五皇子朱由检(即崇祯皇帝),与魏阉逆党展开了腥风血雨的殊死博斗。最后,击败阉党的大内高手一毒二客三僧四煞五鬼六怪七凶八魔,扶保五皇子登上了九五之尊。崇祯登基后,刚愎自用,多疑寡因由于当初钻天鹞子江剑臣入青阳宫卧底时,被骗与锦衣卫总管(女魔王侯国英)成亲,虽然江剑臣居功最大,但还对他多方刁难。加上魏阉余孽七凶乘机作祟,陷害功臣,才引出江剑臣奉旨杀妻、群雄大闹大城岛、女魔王跳崖投大海,阉逆皇宫御宝、江剑臣快刀斩七凶、侯国英重游古彭城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
- 作者:姜福顺演播:姜福顺
- 版权及免责声明:
- 行通济有声小说是由"粤语 叶振邦 "根据"叶振邦"小说《行通济》内容演播而来,本站资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版权人所有,本站不参加任何原创录制工作,仅供低音质试听,请下载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此有声书请购买正版高音质,若有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予以删除。爱听书只是一个免费有声小说在线试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