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振邦】作品大全
共“13”记录- 完结霍英东金句完结至第33集
- 霍英东,1923年5月生。原名官泰,祖籍广东番禺,生于香港。7岁丧父。12岁进香港皇仁英文书院,因抗日战争爆发而辍学。当过渡轮加煤工、机场苦力、修车学徒、铆工等。1992年11月至1996年11月任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1985年任香港特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6年10月28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4岁。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著名的爱国人士,香港知名实业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九、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香港中华总商会永远名誉会长霍英东先生,因病于2006年10月28日19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霍英东先生祖籍广东番禺,1923年5月出生于香港。早年就学于香港皇仁书院,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辍学。先后当过船上的烧煤工、糖厂的学徒、修建机场的苦力,开过小杂货店。1948年,远赴东沙岛与人合股做打捞海人草生意。20世纪40年代末,从事海上驳运业务,开始了创业生涯。1953年和1954年,分别创立立信置业有限公司和有荣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后组建霍英东集团,任主席。1965年至1984年,任香港地产建设商会会长。1981年起,先后任国际足球联合会执委,世界羽毛球联合会名誉主席,世界象棋联合会会长,亚洲足球联合会副会长,香港足球总会会长、永远名誉会长。1984年至1988年和1990年至1994年,任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后任香港中华总商会永远名誉会长。1986年获中山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94年获美国春田大学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1995年分别获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名誉博士学位和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银质勋章。1997年7月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的大紫荆勋章。霍英东先生历任政协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第八、九、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在香港回归祖国的历程中,先后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香港事务顾问、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霍英东先生是香港知名实业家。20世纪40年代,他开始帮助母亲经营杂货店,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灵活的处事方法。抗日战争结束后,他抓住运输业急需发展的机遇,重操父辈的驳运旧业。20世纪50年代,香港人口激增、工商业兴起,对土地和楼宇的市场需求日趋旺盛。他审时度势,创立立信置业有限公司,开始经营房地产业。他首创分层预售楼花和分期付款的经营方式,对香港房地产业的发展贡献极大。房地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建筑材料业,他开始进军海底采沙业,成为海沙大王。为了增强实力,他收购了美国人的太平岛船厂,在香港开创了中国人收购外国公司的先河。他还投身填海造地事业,承包国际性招标工程,是最早中标国际重大工程的港人之一。1955年起,他先后创办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信德船务有限公司等,业务范围涉及地产、建筑、航运、建材、石油、百货、旅馆、酒楼等,在香港商界崭露头角。20世纪60年代中期,香港地产业陷入低潮,关键时刻他大力倡导共同发展、共创繁荣,联合广大房地产商召开香港地产建设商会第一届会董会议,被推举为会长,并连任20年之久。由于对香港经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霍英东先生在香港工商界享有盛名,长期担任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并被推举为永远名誉会长。与他人共同创办的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成为澳门经济主要支柱和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对澳门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霍英东先生为国家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他积极投身内地经济建设。先后投资或捐赠了番禺大石大桥、洛溪大桥、沙湾大桥和广珠公路上的4座大桥等多个重大项目。他为广州南沙的开发建设呕心沥血十多年。在滩涂上建起了广州南沙海滨新城。他倾力支持国家的教育事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捐出巨款设立各种基金会支持内地教育,捐资建成大批教学设施。迄今为止,他的基金会对全国各地教育文化事业的捐赠累计达7.6亿港元,其中霍英东教育基金会捐赠1500多万美元,共资助了2000多名青年教师。他和香港其他爱国企业家于1982年联合发起建立的培华教育基金会,为内地培训经济管理人才和少数民族地区管理人才1万多人。他不遗余力地支持国家的体育事业。1974年,在他的大力奔走和积极努力下,中国恢复了在亚洲足球联合会的席位,此后他又积极推动中国重返羽毛球、篮球、排球、自行车等体育项目国际组织。他为北京主办第十一届亚运会和申办2008年奥运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鼓舞祖国体育健儿,他多次为在奥运会和其他国际重大赛事上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和教练员颁发奖金。他还捐巨资建成中国体育历史博物馆和中国武术研究院,在全国许多地方和学校兴建体育设施,并设立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中国象棋的亚洲象棋基金。20多年来,他为支持国内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捐赠的款项达10多亿港元。他还十分关心革命老区建设,提出在广东韶关、江西赣州和湖南郴州三个革命老区之间建立优势互补的红三角经济区,并通过所属的基金会,为该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交流活动捐助1.5亿港元,为老区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1992年华东水灾和2003年非典期间,他都捐出巨资扶贫济困。他还捐款支持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开展救助工作,关心和支持中医中药的推广。他的善举得到国家的充分肯定。2005年,他荣获民政部、中华慈善总会颁发的中华慈善奖。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他通过自己创立的霍英东基金会、霍英东体育基金会、霍英东番禺建设基金会等机构,分别以独资、合资、捐赠、低息贷款等方式,在内地兴建了数百个项目,总支出90多亿港元。他说:我们在内地多方投资、捐赠,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国家兴旺、民族富强。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我愿尽我之所能,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多办些实事。霍英东先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长期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热心人民政协工作,积极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重要事务的协商,为祖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积极建言献策。他广交海内外朋友,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影响,广泛宣传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积极介绍香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成功实践。他始终关注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尽心竭力。他积极推动香港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大力倡导粤港经济合作,鼓励港人到内地投资兴业,强调香港应在内地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不仅向港人介绍内地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到内地投资的经验,还经常协助解决港人在内地投资遇到的问题,被港人誉为与内地沟通的桥梁。为推动香港体育界与内地的交流,他还一手促成了省港杯足球赛,自1979年至今已连续举办28届。他坚持做生意赚钱不忘回馈社会的人生准则,热心支持香港各项社会事业。通过他的基金会,向香港医学专科学院基金会、香港职业训练局、香港皇仁旧生会中学等教育机构捐赠了大额款项,对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也都有巨额捐赠。他为发展香港足球事业不遗余力,是第一届香港足球总会会长,他出资为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的香港运动员颁发奖章和奖金,还多次邀请国际体育界名人访问香港,推动香港体育事业的发展。他关心百姓疾苦,热心慈善事业。多年来,捐款资助许多医院兴建大楼、增添设备、设立研究基金等,赢得了广泛的赞誉。霍英东先生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爱国至诚、爱港至深,坚持真理、爱憎分明,不畏邪恶、光明磊落,是爱国爱港的杰出代表;他面对逆境勇于拼搏,锲而不舍终至成功的传奇奋斗人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典型写照;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慈善事业,无私奉献,是服务社会的楷模;他为人谦厚,处事低调,生活俭朴,胸襟品格令人敬佩。他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融为一体,他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格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怀念。
- 完结行通济完结至第37集
- 行通济,是广东佛山一带在元宵节期间举行的游玩祈福活动。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扶老携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真正行通济是正月十六,但是后来政府改为正月十五。在广佛都市圈,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元宵节活动,要数佛山民间自发的行通济,冇闭翳活动。元宵节当晚,几十万人齐集佛山通济桥前,呼朋唤友,或者一家老小,每人手持一架小风车,汇入拥挤的人潮,施施然迈过通济桥牌坊,口中默念行通济,冇闭翳,祈求时来运转。这种习俗源于明朝,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现在元宵行通济习俗的影响力,已扩展到整个珠三角和港澳地区,行通济已成为整个珠三角的年度盛事。行通济影响力日益扩大,与行通济内念两个关键因素有关:一是体现了岭南民俗和广府文化,二是体现了祈福文化。这此早已烙在珠三角当地居民脑海的文化印记,经佛山当地政府的全力维持和推崇,加上近年来佛山传媒集团举全媒体力量积极参与和运作,成为当地人们共同的文化盛事和积极健康向上的民俗。行是粤语走的意思,通济指的是通济桥。据说佛山城南今南浦公园附近以前有一条河通济河,河上有一条桥叫通济桥。河现在没了,桥还在,每年这一天,人们都到这里走过桥,烧香、抛生菜和转风车,人流络绎不绝,好不热闹。从明末清初开始,每逢正月十六,佛山四乡家家户户都会扶老带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200多年来,佛山人祖祖辈辈延续着行通济的风俗。而且还流传着行通济,无闭翳的谚语。(蔽翳是粤语方言,意指忧愁、衰气。)行通济每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一个风俗习惯行通济。通济桥始建于明代,得名在明天启六年(1626年),距今300多年。被称为佛山旧八景之村尾垂虹。民国后通济桥被拆,但行通济的习俗不变,人们每年仍不约而同地走过桥面。直到2001年,佛山市政府顺应民意重建通济桥,以延续行通济的习俗。据记载,通济桥始建于明代,得名在明天启六年(1626年)。开始是木石参半的拱桥,建成时,取名为通济桥。因为桥的位置建立在佛山涌的上游,正好是河涌的出口,当朝的户部尚书李侍问回到佛山时,发起募捐修桥。在建桥时,他征求了乡中父老和河涌下游的各乡父老的意见,用木石参半的方法,这样既能使桥结构雄伟坚固,又不至于阻塞下游的流水,利及众人。行通济,无闭翳这种说法在何时盛行?《行通济》一书中提出:到了乾隆年间,行通济之风日趋旺盛,每到正月十六。从清早到午夜,各家各户,携子带女,手举纸制风车、风铃、小花灯,拥到通济桥边,再绕道回家。闭翳是指忧愁、衰气的意思。闭翳是广州方言,亦作屃。其意为气闷之外,还有阴暗困压的意思。行通济这一传统习俗在佛山流传几百年了。行通济指每年正月十六佛山乡民行通济桥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心想事成和家庭幸福等。通济桥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桥梁之一,据《佛山忠义乡志》载:该桥最先是由附近乡民集资修建的木质人行桥。明朝户部尚书、乡人李待问回到佛山后,见此桥年久失修,于天启五年(1625年)倡建修桥,翌年建成并取名通济桥,寓意桥以通济名,必通而后有济也,以正义通,以亨屯济。由于该桥横跨佛山涌,是通往顺德、番禺的必经之路,是佛山商贸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佛山商民在为求来年生意顺境,便行通济桥讨好意头,后渐成习俗,并衍生出行通济,无闭翳这一俗语。现在,该古老习俗也逐渐被赋予了现代的色彩。如2000年举行了佛山市献爱心捐善款元宵万人行活动;2005年禅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制作了大型生菜灯,倡导引菜(财)归家,并把生菜灯拍卖所得用作善款捐献给佛山福利事业;2006年更组织了畅行通济·引财归家——万家通济系列文化活动,为古老的习俗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现在,行通济活动对建设文化名城,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古代的通济桥,桥头石级共9级,桥尾13级,反映出九出十三归的意念。如今,则以防滑条取代台阶,提高了过桥人的安全系数,体现了过桥祈福的意念。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专家余婉韶和曾在南济观音庙做过庙祝的吴虾都表示:九出十三归的意思就是价值十元的东西,九元当押出去,却要以十三元来向当押店赎回。这根据当时佛山地区当押店发展兴旺而得来的。余婉韶认为,仅从这个小的细节,就能体现出古时的佛山人已经有超高的经商头脑与智慧。行通济,无闭翳的谚语在佛山人人皆知,意思是走走通济,就没有烦恼、没有忧愁,事事顺利。行通济这一民间活动寄托着佛山人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和祝愿。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没有任何人出面组织,佛山万人空巷,为了一个共同的希冀,同走一条桥,附近南海、三水、高明、顺德的一些村镇的群众也赶来参加。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专家余婉韶表示,之前社会上流传着行通济要连续三年,无闭翳才会灵验的说法,但他们小时候不间断地多次行通济桥,也没听老人们提到这种说法。之后,他们查了史书,也没发现有这样的记载。此外,那句佛山人家喻户晓的行通济,无闭翳的俗语,史书也没记载。其他专家也普遍赞同这种说法。因此,行通济,无闭翳的口号是后来才形成的。通济桥位于今普澜公路北端的同济路口。明代这里为桥亭铺(即区)。它横跨佛山涌,该水道通大沙、弼塘、简村,石硍、奇槎诸乡,是当时通往顺德县主要水道。通济桥原是一座拱形的石桥,每当夕阳斜照,桥形倒映于水中,宛如天上出现的一条长虹一样,荡漾于水中,古人以为奇观,将它列入佛山八景之一:村尾垂虹。后人在桥旁石柱刻以对联便是形容此般美景。右联:通七堡之游行,逸客寻春,任得渡头饮马左联:济万人之往来,曲桥跨水,艳称村尾垂虹对联概括了原通济桥的风貌特色,但重建后的通济桥远远逊色于原桥,没有了舟舫如织,没有斜阳映桥如虹,最重要的是,这里没有了原桥的那种真挚、亲切的感情。惜星移景易,古桥断迹,然行通济之风长盛。《佛山史志》主编助理黄国扬认为,通济桥两岸建有南济观音庙和通运社坛后,每逢正月十六,四乡的人步行到通济桥,或者在社坛焚烧香烛、放鞭炮,或者步入观音庙烧香,男子求签,妇女就扯神前花灯灯带,接着就购买行运风车走通济桥,而且要按照固定的路线行走。因此,行通济的禁忌是:凡行通济桥的人,则要一次从桥头(北岸)行至桥尾(南岸),不能折回复返,须由桥尾右傍大基而去,经尾窦到澳口返回佛山镇,否则不吉利。人们认为在隆重的春节习俗结束时,举家老少欢欢喜喜行通济,祈求一年顺景行好运,行过通济,春节习俗也就完满结束,繁忙的劳作便开始了。于是行通济的仪式是先经南济庙,上通济桥,过通运社至茶亭,由存院围尾窦转入普君圩,或经蜘蛛山前归家,一路通顺,不得折回走回头路,以取一路通顺行好运之意。行通济新路线:岭南大道(同济东路)——同济东路——骑楼通道——通济桥——济世广场——普澜二路(同济路、同华东一路、同华东二路)。在行通济活动现场,不少市民手里都会拿着翠绿的生菜、金闪闪的小风车、玲珑的小花灯……近日,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专家余婉韶、梁国澄等人告诉记者,今天的行通济与昔日行通济相比已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被称为行通济四大吉祥物中的花灯、风车、风铃都是后来增添的新内容。解放前市民几乎是空手走通济桥的,手里并没有拿花灯或风车,这是一种很朴素的民间风尚。梁国澄说,所有民俗的延续,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有所变化。但它能延续必然有他积极的一面。其实,我觉得风车、生菜、风铃、花灯都是些寓意很好的吉祥物,行通济因为有这些新元素,更加光彩夺目。清代的佛山镇为洛水所环绕,沿河共有20多座桥梁,人家尽枕河,居民往来,悉凭渡船和桥。众多桥梁成为城与乡、街与市之间的重要通道,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有关这些桥的文化活动渐渐发展成为一些习俗,通济桥身处佛山南面出口,是沟通城乡的重要通道,佛山人行通济桥的风俗则是这种桥文化的代表。通济桥始建于明代,距今400多年,被称为佛山旧八景之村尾垂虹。每逢正月十六,佛山人走出家门,来到洛水河畔,由南向北走过通济桥,以求一年平安顺利。行通济,无闭翳(即无烦恼)成了佛山人的习俗。民国后通济桥被拆,但行通济的习俗未变。2001年,佛山市政府顺应民意重建通济桥,以延续行通济的习俗。70多岁的余婉韶曾在市文化局从事社会文化工作数十年,退休后为非遗保护工作发挥余热。她说,行通济的时间一些市民误说成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其实正确的时间应该是:农历十五晚11时(子时)开始,十六晚亥时(10点)结束。
- 完结蓝色马蹄莲完结至第87集
- 在一架无名氏敬献的花篮中,无数纯洁的百合花簇拥着一捧旷世未有的蓝色马蹄莲。淡淡匀匀,浅浅微微的柔蓝,弥漫在白色妖嫩的花瓣上,给人恍然如梦的感觉。蓝色马蹄莲?多秀气,多美啊!凌若雨把它从百合花丛中捧出,惊羡不已!这世上怎么会有蓝色的马蹄莲呢?凌若风若有所思地说,凌若雨也愣了——就像百合花一样,马蹄莲花瓣纯白,如霜似霜,却没有其他任何颜色的品种。那么,这束蓝色马蹄莲是从哪来的呢?又为什么会出现在她们父母的墓地上……《蓝色马蹄莲》是轰动一时的电视剧《红色康乃馨》的姐妹篇。主要内容是揭露国有资产的流失。海关辑私队队长凌剑、徐青萍夫妇在围剿一次重大的军火走私前,离奇地双双死于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两起意外事故。十年过去了,谜始终没有解开,只有一束蓝色马蹄莲神秘地陪伴着他们…当彩票摇奖机开出一个七位数的中奖号码时,它的概率是百万分之一。如果它第二次摇出的号码依然与第一次相同,那么无论是谁都有理由认为,这不是天赐,而是暗箱操作。幸运是这样,而不幸也是这样。十年前的深夜,海关缉私队长凌剑、徐青萍夫妇猝死的故事,至今留下悬念:那晚,正在海关本部值班的徐青萍接到匿名举报,准确地指出来自H国的远洋轮卸下的集装箱,其机械零件下掩藏着微型冲锋枪和手雷,属重大军火走私。集装箱标记为H·S—hardware·151,停放在市郊临江码头7号泊位。徐青萍接报后当机立断,电告正在巡逻的丈夫赶往现场,20分钟后与她汇合,联手稽查。挂断电话后,她匆匆走出值班室,准备驱车前往。时近子夜,16楼空落落的走廊里灯光黯淡。徐青萍直奔自动电梯,发现电梯门敞开着,但没有亮灯。她不假思索地一步跨进,刹那间一脚踩空,身子从16楼直扑下去,惨死当场!而此时此刻,凌剑正率领着巡逻队飞车直赴码头。作为队长,他驾驶的稽查车辆冲在最前面。当他沿着跨江大桥的斜坡盘旋而下,一个急转弯驶向码头的岔道时,却猛然发现地下躺着个血腥的尸体,情急中分不清是人是动物,他本能地一个紧急闪避,车头却撞上了路边的防护栏。顿时,巨大的惯性使他的身躯穿破窗玻璃,直飞而出,颅脑撞向水泥桥基,顷刻迸裂……一对夫妇,死于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两起意外事故。是谁移开了电梯门?是谁在急转弯处留下了野狗的尸体?又是谁发送来那个谎报军情的匿名传真?十年过去了,谜底始终没有解开。但令人欣慰的是他们留下的鲜花一样的女儿,正以成熟的姿态告慰她们英年早逝的父母。清明时节的细雨,湿漉了陵园的青石台阶。凌氏姐妹洁白的裙裾,款款地飘扬在苍翠的柏树林间,彷佛微雨中双飞的玉燕。走在稍前的是姐姐凌若风,她的眉宇间始终凝聚着忧郁,和福利院院长的身份很相符。因为她面对的都是那些没有父爱,也缺少母爱的孤儿。而她身边的妹妹凌若雨,作为国资管理局的督察室主任,却显得过于年轻。她才二十来岁,那一泓澄清的秋水天真未泯,令人很难想象这样的女子如何去斩断贪欲编织的黑网。姐妹俩一路亲密絮语地来到了父母的墓前。黑亮的大理石的墓台上,摆满了鲜花篮。人们没有忘记为维护人民利益而牺牲的英雄,并永久地怀念他们弘扬正义,对抗邪恶的高贵灵魂。姐妹俩献上了嫩黄的雏菊,沉浸在对父母无限的眷恋和缠绵的哀思中,长相忆的悲痛,使凌若雨泪如雨下。可当她深深地鞠躬下去时,蓦然一惊!在一架无名氏敬献的花篮中,无数纯洁的百合花簇拥着一捧旷世未有的蓝色马蹄莲。淡淡匀匀,浅浅微微的柔蓝,弥漫在白色娇嫩的花瓣上,给人恍然如梦的感觉。蓝色马蹄莲?多秀气,多美啊!凌若雨把它从百合花丛中捧出,惊羡不已!这世上怎么会有蓝色的马蹄莲呢?凌若风若有所思地说,凌若雨也愣了——就像百合花一样,马蹄莲花瓣纯白,如雪似霜,却没有其他任何颜色的品种。那么,这束蓝色马蹄莲是从哪来的呢?又为什么会出现在她们父母的墓地上?
- 完结邵逸夫传完结至第48集
- 邵逸夫,原名邵仁楞,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著名的电影制作者、慈善家。19岁中学毕业随兄长到新加坡开拓电影市场,从此对电影制作产生兴趣。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20世纪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当时发展迅猛的电视业,与无线电视(TVB)合作,培训艺员。1980年,邵逸夫以无线电视最大股东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2014年1月7日早上8时许,邵逸夫爵士被发现昏迷在西贡嘉澍路清水湾大厦住所内,救护车到场将昏迷的邵逸夫送院抢救,可惜抢救无效,警方正在现场调查,邵逸夫爵士享年107岁。邵逸夫是电影大王,也是电视大王。邵逸夫声称他有两双眼睛,一双是艺术家之眼,一双是商人之眼。邵逸夫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邵氏兄弟可以说是中国电影事业名副其实的拓荒英雄。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中国电影的每一步变迁都有邵氏兄弟的心血。百岁老人邵逸夫经历了电影不同时代的演变,目睹中国电影的成长与兴衰,堪称中国电影史的见证人。邵氏公司曾长期称雄香港市场,拍摄过一千多部电影,获得过台湾金马奖、香港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电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如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凌波、李翰祥、张彻……无不出自邵氏门下。邵逸夫是香港电视业的霸主,他是香港惟一能称之为电视大王的人。他控有香港最大的电视公司,他在香港无线电视台董事局主席宝座上坐得最久。有人说,他是业界凶残的大鳄,他与同行是冤家对头,他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损害竞争对手的利益。也有人予以高度评价,称他为香港富豪的道德标杆。《邵逸夫传》就是讲述他和他的邵氏公司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