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结卫斯理之地图完结至第16集
- 《地图》这个故事,有一个特点;把故事的悬疑,放在一个中国古老的传说之上一一这种形式,在以后的卫斯理故事中,又反复运用了若干次,只怕有机会,还会一直使用下去。它使幻想故事十分中国化,这是卫斯理故事的特色。这个故事仍然继续着卫斯理故事对外星人处理的独特风格。那是想表达一种观念:人,或一个星球上的高级生物,始终是属于这个星球的。人可以在一个星体上迁徙,但是星际迁移,那只怕是大悲剧的开始了。探险家临终要求四位好友代为“烧掉屋中一切”,身为遗嘱执行者之一的卫斯理,却在遗物中拾到一幅探险地图,地图上满是危险记号。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卫斯理决定细查地图的秘密。这个决定却令他身边好友相继身亡……下一位,更可能就是卫斯理!这幅地图究竟隐藏了什么真相?寻找真相的过程,真的会是死亡陷阱吗?
- 完结典当2完结至第65集
- 典当行业,质押借贷,不乏尔虞我诈;古玩市场,珍宝赝品,不乏鱼目混珠。小说以鉴别各种奇珍异宝为主线,讲述一个发生在典当行资深掌柜的传承弟子庄睿身上关于捡漏、淘宝、赌石等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精彩故事,真实的反映了在赝品文物、真假珠宝泛滥的当今社会,庄睿是怎样运用自己功深的技能与独特的方式创造并积累财富的过程。其中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其丰富的想象力,让人充满着无限遐想……本书大量情节来源于作者身边的真实案例,通过自身经历赋予了小说极大的真实性和商业价值,使读者从中了解到中国古玩书画、奇石珠宝、古董文物的来龙去脉,为如何评估鉴定文物真伪及市场价值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所以,此书在具有趣味性的同时又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
- 完结卫斯理之访客完结至第11集
- “访客”这个故事,在卫斯理故事之中,最早以巫术来作为一个设想。涉及的是海地巫都教利用可怕的黑巫术,使得死人能在夜间听指挥所作的怪事。由于创作时想法还不够十分大胆,所以假设的基础,放在一个“药物麻醉”之上,相当“科学”。而实在可以有更进一步的设想,例如干脆承认巫术的存在(像近年来一系列幻想故事中所选用的设想一样),例如从人脑的复杂活动上去设想,等等。现在,自然未作那样的大修改,仍保持本来面目,这个故事的推理意味十分浓,相当引人入胜。另一个故事虚像,设想巧妙,大有奇趣,为写一个在虚幻景像之中看到的美人,和实际的接触,竟然一天一地,截然不同,很有点调侃人生的意味。“虚像”发表之后,曾有人说海市蜃楼的景像,无法用摄影术记录下来。若真是如此,倒又是一篇幻想小说的好题材了——只有人脑的活动,才能接收海市蜃楼的奇景。但事实上,是可以拍摄得到的,已有不少这样的相片发表过,至于是不是可以拍得
- 完结小团圆完结至第6集
- 张爱玲(1920.9.30—1995.9.8),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从小就显露出天才的一面,12岁时发表了短篇小说《不幸的她》。1942年,张爱玲开启了写作生涯。1943至1944年,张爱玲创作和发表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说和散文,包括《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等。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1995年,张爱玲去世,终年75岁。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张爱玲信 《小团圆》以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刻画出张爱玲最深知的人生素材,在她历史中过往来去的那些辛酸往事现实人物,于此处实现了历史的团圆。那余韵不尽的情感铺陈已臻炉火纯青之境,读来时时有被针扎人心的滋味,故事中男男女女的矛盾挣扎和颠倒迷乱,正映现了我们心底深处诸般复杂的情结。本书据张爱玲手稿整理出版。原稿共六二八页,一九七六年完成后,张爱玲寄给香港的好友宋淇邝文美夫妇,后因各方原因未能发表;二○○九年二月,经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授权,皇冠出版社首次出版单行本
- 连载我的传奇人生赌徒笔记连载至第40集
- 讲述了一个有理想的文艺青年九万,因不会打牌相亲被拒,从此走向赌博之路。从一无所知的新手,到身怀绝技、一夜豪赌千万的老千王,令各大地下赌场的大小赌徒、老千们闻风丧胆。大起大落的刺激人生,是一群群疯狂老千的众生相缩影:欺诈、争斗、圈套,输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岁月、亲情、人性……
- 完结圣严法师智慧课完结至第159集
- 民国初期,太虚大师提出了“人间佛教”的理念:主张用佛教来改造人世间,以普度众生为己任。与一般意义所认为的“属于僧侣的佛教”、“山林的佛教”不同,“人间佛教”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主张佛教应积极地走向人群。太虚大师的亲授弟子恰是圣严法师的师父,因此圣严法师也可算是人间佛教在中国台湾最正统的延续。在圣严法师的眼里,和乐无争、平安健康、富贵有钱、继往开来、善缘广结、人格满分是人间净土的几点特征。但这也只是根据芸芸众生的普遍心态而呈现的表面层次,真正的人间净土主要还是在人的内心。也就是说,只要心中是净土,就不会被世俗的尘埃沾染。很多人对此并不理解:人修行一生,只为早日脱离苦海,到西方的极乐世界去,人间又如何有净土呢?可实际上,佛并非只在西方。释迦牟尼在树下枯坐十载,顿悟的也并非佛法,而是人生。能够在人间修行,能够在生命中悟到圆融、澄明,佛自然在我们的心里,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