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结大刀王五完结至第79集
- 京师武林名侠。本名王正谊,字子斌,祖籍河北沧州,回族人。因他拜李凤岗为师,排行第五,人称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纯熟,德义高尚,故人人尊称他为大刀王五。王正谊一生行侠仗义,曾支持维新,靖赴国难,成为人人称颂的一代豪侠。王五出生贫寒,三岁时父亲又因疾去世。他只得与母亲相依为命,很小便开始干各类杂活,后来又拜肖和成为师,为习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沧州当时最有名的武师当属双刀李凤岗。为了修习更高的武艺,王五便想拜他为师,却多次吃了闭门羹,他就长跪李门前以示诚心,李凤岗为其精神打动,便收其为徒。王五不负师父重望,几年下来功夫已不在师父之下。为了把他锻炼成更加全面的人才,李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师兄刘仕龙,一起押镖,行走江湖。经过几年的锻炼,王五告别师父,同治十年,他先到天津,后又到北京,经人介绍到了一家镖局当了镖师。光绪三年,王五利用自己的积蓄,加上朋友的帮忙,在北京半壁街(崇文区)自开了顺源镖局(后来迁往广安大街)。顺源镖局活动范围广大,北自山海关,南到江苏淮安市清江浦。他规范从业,收费合理,德义高尚,生意十分红火,很短时间内便声名鹊起。王五不仅本行中受人尊敬,他的爱国义举更是被人们广泛传颂。甲午战争失败后,御史安维峻上疏,力陈议和之弊,要求严惩误国者,却遭到清廷的贬斥,被革职戍边。王五出于义愤毅然担负起了护送安维峻的责任。回京后,王五便在香厂筹开学堂街,名为父武义学。更为人们所称道和广为流传的是王五与谭嗣同的交往。王五侠义心肠,与谭嗣同兄弟相称,传授谭武艺刀剑之法,二人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898年,戊戌变法进入高潮,谭嗣同应诏入京,任四品军机章京,参预变法。在此期间,王五担负起了谭嗣同的衣食住行和保安工作。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为表白自己变法决心,醒悟大众,甘愿受捕。王五得知后心急如焚,多方打探消息,买通狱吏,还广泛联络武林志士,密谋救谭,却被谭嗣同坚决拒绝了。9月27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刚毅监斩于宣武门外菜市口,王五得知后悲痛欲绝。为了继承谭嗣同的遗志和复仇,王五多次组织人员进行暗杀活动,终未果,使王五反抗清廷的决心自此更加强烈。1900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北方兴起。王五率众积极参加,与义和团众并肩作战,杀洋人,攻打教堂。10月25日,清兵将顺源镖局团团围住。终因寡不敌众,被八国联军枪杀于前,一心护国的英烈,就这样惨死于卖国贼的屠刀下!死时56岁。大刀王五被杀后,头被挂在城门上,家人无法给王五入殓。天津的霍元甲听说后,只身赶来,夜里将王五的头取下、埋葬。当天晚上,霍元甲就住在王五故居南房西侧的一间房子里。
- 完结神剑惊天刺雍正完结至第100集
- 大清皇朝留给后世两个千古不解之谜。一个是乾隆的身世之谜,一个是雍正的碎然驾崩之谜。于是,有关这两个历史之谜的传奇故事,几百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吕四娘刺雍正,其悲壮惨烈,令人扼腕叹息。雍正的陵寝至今未曾打开,就使这一切更添悬念。世人渴望早日知晓墓中沉睡数百年的雍正是否真的装着个金头,以验证当年吕四娘为报仇雪恨是否真的砍了雍正的头。而乾隆,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是海宁望族陈阁老陈元龙之子。原由是雍正以女换陈阁老之子。此子后深受康熙宠爱。康熙传位不但看儿子辈是否能胜任皇位,还要看孙辈能否青出于蓝胜于蓝,从而确保大清江山百年昌盛,世代相传。雍正因此而得以继承帝业,所换之子弘历,登基后,史称乾隆皇帝。据载,乾隆曾六下江南,四次都驻跸海宁陈家,并为陈家亲笔题下“双清草堂”(与“双亲”谐音)等匾额,还多次下旨为海宁免征赋税。这部作品参考了众多民间传说和有关历史记载,是一部历史传奇故事剧。作品着重塑造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和陈阁老、鱼娘等人物形象,尤其是用浓墨重彩刻画了一个中国的“哈姆雷特”——青年时代的乾隆,一个希腊式悲剧女神的形象——被遗弃的格格,雍正之女鱼娘。通过对乾隆与鱼娘的爱情悲剧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经受着善与恶的煎熬,爱与恨的搏斗,以及虽贵为天子、格格,却始终无法主宰自己的爱情的刻骨铭心的悲哀和痛楚。在作品结尾,陈阁老忍痛下毒废了自己的亲生儿子陈邦国,用血泪写下“江山为重”四个字时,一种为社稷江山忍辱重的悲怆和崇高感不禁油然而生。这一切不禁让人掩卷沉思:大清江山在康乾年间出现的太平盛世,又是用什么代价换来的呢?
- 完结张克侠完结至第1集
- 张克侠潜伏敌营十九载官至中将获赠剑军中一智囊红心向着党1918年,张克侠与通县姑娘李德璞(后改名李英)结婚。想不到这桩普通的婚姻,对张克侠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因为李德璞的姐姐李德全后来与冯玉祥将军结婚(冯的前妻刘德贞在1923年因病去世,1924年冯续娶李德全),张克侠与冯玉祥成了连襟,这为以后他在西北军中能长期立足,提供了一个重要条件。1926年9月,冯玉祥部队五原誓师北伐,张克侠离开广东,回到冯玉祥的西北军任学兵团中校副团长。此时,身在苏联的李德全寄来一封信,希望张克侠去莫斯科学习。1927年春,张克侠辗转到了莫斯科,进入中山大学学习。他在这里接受了进步思想,提高了革命觉悟,向党组织递交过入党申请书,但组织上还没来得及批准他入党,由于蒋介石叛变,大革命失败,张克侠等被校方送回国内。不过,张克侠在离开苏联回国前,党派人与他谈话,指出:目前中国革命正受到严重威胁,国内白色恐怖猖獗,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害。你能在这样的时刻提出入党申请,是难能可贵的。尽管你在莫斯科未能入党,但和你一同回国的张振亚(张存实)会向国内党组织汇报你的情况,希望你回国后继续争取。由此张克侠知道张振亚是中共党员,况且张振亚当冯玉祥的随从副官时他们就相熟。于是在归国途中,张克侠向张存实再次谈起自己的入党愿望。张存实说:“你的问题,回国后我一定向党组织反映,有什么消息,我会马上通知你的。”回国后,几经辗转张克侠终于和党组织取得联系,并成为一名由周恩来亲自批准并领导的特别党员,奉命长期潜伏在国民党内部。按照党的指示,张克侠重返西北军,担任张自忠任师长的第六师少将参谋长。1933年5月,冯玉祥将军与中共合作,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张克侠被任命为同盟军高级参谋。由于各地前来张家口参加抗日的学生很多,冯玉祥决定开办一个干部学校,由张克侠任校长,冯玉祥为名誉校长。同盟军失败后,张克侠返回陆军大学。秘密做统战积极备抗日1935年底,张克侠自陆军大学毕业返回29军38师任师长。翌年,调任29军副参谋长兼38师参谋长。他不仅与王世英、南汉宸、彭雪枫、杨秀峰、刘清扬、萧明等共产党员联系或合作,而且把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与号召,作为他在29军工作的指导原则,积极进行抗日准备。张克侠按照党中央要29军不要妥协、积极对日作战、发动群众、支援抗战的指示精神,克服29军内部消极抗战的阻挠,提出集结兵力、主动攻击敌人的作战方案,在日军增援之前,以29军优势兵力,一举消灭在华北的2万日军。张克侠将作战计划交萧明同志报送党的领导,刘少奇同志亲自批示同意了这一作战计划。但由于种种原因,该计划未能实现。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发出了《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要求宋哲元立刻动员全部29军开赴前线应战。事实上,当时宋哲元正在山东乐陵老家休养,29军各部仍照旧分散驻在各地,形势十万火急。因此,邓哲熙、赵登禹和张克侠乘飞机紧急去接宋哲元回来主持大计。张克侠报告何应钦请宋回北平准备作战,宋哲元犹豫不决。张克侠借着机会,说现在已到了民族存亡关头,不战将成民族罪人;战而不胜虽败犹荣。又说,按现在敌我形势,我军占优势,可以在敌人增援前,抓住战机击败敌人。张克侠又连夜拟了一份作战计划,大致与上次给党组织的计划相同。第二天,张克侠将计划送交宋哲元。宋哲元到北平后,与日本代表谈判交涉,暂停军事准备。但日军利用与宋哲元讨价还价的时机,不断向华北增兵。为挽救危局,张克侠几次建议宋哲元,将在南苑的29军军部和军队移至便于指挥作战的地方。宋哲元担心引起日本人的怀疑,不允许军队调动和军部转移。7月27日傍晚,日军逼近南苑,马上要发动进攻。宋哲元匆匆下令军部移进北平城内怀仁堂,令赵登禹去南苑指挥部队。晚上张克侠向赵介绍了南苑部队情况,就撤至北平城内。南苑一战,由于事先准备不足,未构筑有效防御工事,部队损失惨重,佟麟阁、赵登禹为国牺牲。此时,日军已经兵临城下了。辗转离北平设法赴前线7月29日,汉奸江朝宗主持的“北平地方维持会”成立。张自忠躲进东交民巷,设法逃到天津,后乘船去山东了。张克侠别无他法,只好先在北平隐蔽起来,直到八一三淞沪抗战的消息传来。张克侠忧心如焚,日夜企盼到南方前线去奋勇杀敌。他设法托在天津经商的表弟房兆梁想办法。房寄来很多做生意的证明,8月21日,张克侠与李连山乘火车去天津。不料在天津火车站遭到敌人大搜查,房兆梁把张克侠送到英租界一位亲戚家中。几天后,他们乘英国轮船到烟台,转往济南。张克侠随即辗转寻找冯玉祥,先后担任冯玉祥的第六战区司令部高级参谋、副参谋长等职。1938年,张克侠随冯玉祥到武汉,在那里他第一次见到了领导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工作的周恩来。1939年,张克侠任国民党59军参谋长,后任33集团军参谋长、副总司令等职,被授予中将军衔,转战山东、河南一带抗日。获赠中正剑淮海立功勋张克侠的步步高升,固然得益于冯玉祥将军的器重,但也与他本人的军事素质、卓越才华是分不开的。他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聪颖过人,既富有教育训练的经验又能带兵打仗,还能运筹帷幄,参赞戎机。他曾在台儿庄大战中,协助张自忠指挥59军痛击板垣师团,从此声名鹊起,享有很高威信。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颁发了一批佩剑,名曰中正剑,张获赠一柄,故人称张克侠“佩剑将军”。1947年10月,国民党徐州“剿总”又成立了第三绥靖区,令张克侠任副司令官。他利用这一职务,获取了徐州剿总的各种机密情报,派人密送华东野战军司令部。遵照党的指示,1948年11月8日,张克侠与何基沣率第59军两个师、第77军一个半师共2.3万余官兵,在淮海战役前线——贾汪、台儿庄防地举行起义。这次起义,敞开了徐州的东北大门,使人民解放军得以直捣徐州,并切断黄百韬的退路,对淮海战役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受到了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通电嘉勉。1950年3月7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作出了《关于张克侠党籍问题的决定》,决定说:“我们认为张克侠同志虽然在国民党军队工作,但1929年入党以来,一贯与党保持联系,设法为党工作,并有成绩,故其全部党籍,应予承认。”自1929年以来,在国民党军队中坚持了19年地下工作的张克侠,终于回到了他的“娘家”,回到了党的怀抱中。本版文/周进人物小传张克侠(1900—1984年)原名张树棠,河北献县人。早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先后任29军副参谋长、59军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国民党第三绥靖区中将副司令。1948年11月,根据党的指示,在淮海战役前线率部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长,国家林业部副部长兼林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