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结当阳桥完结至第1集
- 当阳桥又名长坂桥,长坂坡位于当阳市玉阳镇常山赵子龙突出重围绝代雄西南,是中国最著名的三国古战场之一。据传,《三国演锦屏草木识英雄义》、《三国志》记载的赵云、张飞大战曹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明万历年间,史官确认长坂坡为东汉常山赵子龙大战曹军的古战场。长坂桥又称当阳桥。因在当阳市北郊并西连长板坡而名。原名官桥。传说三国时蜀将张飞曾在这里横矛独退曹兵,改称横矛处。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追击刘备至此,张飞手绰蛇矛,立马桥上,大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一死战。声如巨雷,竟使桥断水回,吓得曹操旋马而走,夏侯杰当场毙命,众将亦一起往西奔逃,弃枪丢盔者不计其数。有诗云: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遂成千古趣闻。现遗址尚有清雍正九年(1731年)所立石碑,上刻张翼德横矛处,以纪其事。京剧里有唱词:当阳桥头一声吼,喝断桥梁水倒流。
- 完结民族英雄郑成功_赵凤霞完结至第150集
- 郑成功,(1624—1662年)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本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人。其父郑芝龙,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组织向台湾移民,积极开发台湾岛。1645年(清顺治二年),21岁的郑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韦健的召见,颇多赏识,被认为本家,赐他国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中外尊称之为“国姓爷”。1653年(清顺治10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又封他为“延平郡王”。郑成功的活动是在国内明清王朝交替和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东方的时期展开的。1646年(清顺三年)秋,清兵进攻福建,隆武帝被生擒,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掌握隆武朝廷军权,在汉奸洪承畴的勾引下,率兵投降了清朝。郑成功反对父亲降清,率领部下先在广东南沃岛起兵,继而挺进厦门鼓浪屿。1650年(清顺治七年)占领厦门、金门两岛。以后与清军展开不断的战斗,逐步收复了福建漳、泉地区,并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广东潮惠的东南沿海地区。1659年夏,郑成功率水师10余万北上,经舟山溯长江,连克瓜州、镇江等城。7月围攻南京,误中清江南总督郎廷佐的强兵计,折兵回厦门。翌年,清军分三路进攻厦门,被郑成功击退。
- 完结三国演义开心茶馆版完结至第37集
-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蜀(汉)、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五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其中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 完结陆平完结至第1集
- 敌后尖刀——陆平陆平(1914-2002),原名刘志贤,吉林长春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至1937年在北京大学教育系学习。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全国总队部组织部部长,中共晋察冀分局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冀察热辽区党委秘书长,晋察冀平西地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平北地委副书记、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曾是一二·九运动学生领袖的陆平一直渴望到抗日前线去,1940年,机会来了。这一年是平西抗日根据地最艰苦的一年,日伪不仅对根据地实施经济封锁,还频繁扫荡。陆平是打游击、反扫荡的一把好手,春节前后,他穿着八路军军装,来到太行山区武乡县前王家峪村,进驻北方局。这一年的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十九周年纪念日。陆平准备在河东村办个纪念活动,忽然有人报告,发现日伪扫荡部队已接近村子,得赶快转移。陆平和警卫员等6人,赶紧向村后的山上撤退。路上,他们遭遇小股伪军,且战且退,天色暗下来了,伪军怕中埋伏,不敢上山追击。陆平等人顺利转移。这样命悬一线的危险经常发生。1940年10月,日伪军又发起大扫荡,整个平西地委机关都要转移。陆平带着将近10个人到昌宛一带去。一天,他们刚刚住下,就被敌人包围。当时,日军有100多人,还有大量伪军。在躲避日伪军搜捕时,陆平以及3位警卫员和同伴们走散了。敌人紧紧追踪陆平。陆平他们发现有一块平整的大石头,下边空着,被杂草遮蔽。他们赶紧藏在石下,子弹上膛,绝对不能让鬼子抓活的。陆平他们每个人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敌人追上来了,他们站在石头上高喊着:抓陆平,要活的。四下搜索未果,敌人只好撤退,他们万万没想到,其实陆平就藏在他们身边。这样的扫荡,一年要有好几次。日伪军扫荡时,肆意屠杀抗日根据地军民,还劫掠老百姓的粮食。由于当地山地多、群众少、队伍多,粮食本来就不够吃,陆平等八路军战士和当地百姓一样,经常几天都见不到一粒粮食,只能以野菜、黑豆充饥。饥饿没有动摇陆平的信念,他不断鼓舞着军民的抗日热情。1941年8月,日军调集5个师团、6个混成旅和一部分伪军,共10万余人,在空军配合下,采取分区扫荡,逐个歼灭的方针和梳篦式清剿,分进合击的战法,分13路向晋察冀边区的北岳和平西地区进行大规模扫荡,企图一举摧毁晋察冀军区所在地,消灭八路军主力部队。陆平等与平西军民奋起反抗,当年10月,秋季反扫荡斗争取得胜利,两个月里进行了大小战斗814次,共消灭日伪军7400人,俘600余人。反扫荡胜利后,陆平等回到平西地委所在的计鹿村。环顾遍地焦土,陆平等陷入沉思,该如何应对敌人频繁的扫荡和经济封锁。陆平等负责人决定召开平西地委扩大会议,总结反扫荡的经验教训。当年11月初,计鹿会议召开,百余名同志群策群力,一致同意陆平的到敌后去的建议,开展游击战,打破日军封锁。会议决定把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干部分成三路到敌后去。一路是北平的咽喉要道昌宛,第二路是米粮川、蔚(县)涿(鹿)怀(来),第三路是房(山)涞(水)涿(县)平原。当时昌宛地区情况复杂,敌人还在斋堂修了三个炮楼,危险性很大。而且群众基础也不太好。陆平主动要求把危险地区留给自己,把稍好一点的地区让给别人。计鹿会议之后,平西的形势发生根本的转变。敌后武工队、锄奸队活跃在敌占区,三路进军,就像三把尖刀直插敌人身后,一下子打乱了敌人的部署和经济封锁。不到三个月时间,运入根据地的粮食就有15万公斤。经过一年多艰苦奋战,陆平领导下的昌宛地区得到巩固,老百姓衷心拥护共产党,八路军在平西牢牢地站稳了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