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结明朝那些事儿_第五部_帝国飘摇完结至第50集
- 明朝那些事儿孙一播讲这篇文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 完结和氏璧完结至第28集
-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与随侯珠齐名,共为天下两大奇宝。由于和氏璧已经失传,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样,今人已经无法得知,只能通过有限的文字记载(包括文学创作)中的描述加以想象。但是,从秦始皇用和氏璧造御玺的故事来看,和氏璧与出土的常规文物相比,至少在外形来看,应有明显的不同。经初步推算,和氏璧的厚度至少为10公分(厘米,cm),其并非古人儒家学者佩戴的环形佩玉,甚至,很可能和氏璧仅仅是一个经过简单粗加工的璞玉。同时,由于相传和氏璧被秦始皇制作成了传国御玺,而随着朝代的更迭,该御玺又相传在唐后失传,和氏璧原有样式究竟如何,基本上已经无法得知了。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传为琢玉能手卞和采玉于现江西三清山<古称怀玉山>依据中国权威机构制作:中国玉文化;中国玉文化—卞和采玉的名山三清山。初不为人知,后由楚文王赏识,琢磨成器,命名为和氏璧,方成为传世之宝。春秋战国之际,几国征战,几经流落,最后归秦,传说由秦始皇制成玉玺。秦灭后,此玉玺归于汉刘邦。得传国玉玺者得天下,这和氏璧一直在皇帝的手中转手,直至传到唐朝,而五代时,天下大乱,流传的玉玺不知所终……后世所称之传国玉玺被传即为秦始皇改造和氏璧而成。和氏璧是一个谜,并且极富传奇色彩。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它的记载和传说,有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吟咏。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据《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今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内)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 完结何基沣完结至第1集
- 何基沣:喜峰口上大刀杀敌谈判桌前驳斥日军1933年春,日军南下逼近燕山山脉的长城各关口。3月9日,日军混成第14旅团到达喜峰口外,并占领口上高地,形势十分危急。当日下午29军37师109旅副旅长何基沣率部先行抵达喜峰口接防,喜峰口上大刀杀敌的事迹随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传唱海内外。喜峰口上大刀杀敌10日,37师109旅、110旅,38师113旅前来增援。经过几天的艰苦鏖战,喜峰口附近几处高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双方的伤亡都很大。经过反复思考,何基沣提议采用迂回夜袭的战术,从后侧偷袭日军宿营地。3月11日深夜,身背大刀,腰挎手榴弹的29军士兵,踏着冰雪,兵分三路,向日军阵地悄悄贴近。在夜幕的笼罩下,中国官兵们如从天降,挥舞着大刀,向沉睡的日军砍去,沉寂的山头,顿时杀声震天。狂妄的日军根本没料到中国军队会在雪夜偷袭,毫无防备,伤亡惨重。由于29军官兵的英勇抗击,日军攻占喜峰口的企图未能得逞。何基沣因战功晋升为110旅旅长。中南海里放歌震敌1936年,上任不久的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田代皖一郎和北平特务机关长松室孝良企图软化29军军官和士兵,达到不战而占华北,进而吞并全中国的目的。6月6日,冀察政务委员会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中日军官联欢宴会,何基沣等29军军官出席。酒酣之际,日方冀察政务委员会军事顾问松岛突然开始跳舞,继而舞刀,神情狂妄,气焰嚣张。29军军官们愤怒填胸,争相出场舞拳,誓与日军一决高下。何基沣按捺不住满腔激愤,纵身跳上一张桌子,高声唱起《黄族歌》:黄族应享黄族权,亚人应种亚洲田。青年青年切莫同种自相残,坐教欧美着先鞭。不怕死,不爱钱,丈夫决不受人怜……在激昂的歌声中,29军军官们纷纷拿出大刀,准备随歌起舞……最后联欢宴会不欢而散,29军军官们却雄赳赳、气昂昂地迈出了怀仁堂。谈判桌前驳斥日军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事变发生。29军官兵的坚决抵抗,打乱了日军作战计划。为等待援兵,日军几次提出谈判以拖延时间。7月10日上午,中日联席会议在秦德纯住所召开。会上,日本驻屯军参谋长桥本群傲慢地代表驻屯军司令说:1937年7月7日夜,贵方在卢沟桥率先开火的不幸事件,本驻屯司令官表示遗憾。话音刚落,何基沣立即反驳:这是颠倒黑白!7月7日晚上10点40分,是你们在卢沟桥畔率先开枪。桥本群坚持要求中国军队撤出宛平城。何基沣大声笑道:桥本先生,请去问问卢沟桥上的狮子,如果桥上的400多只狮子异口同声让你们过去,我就后撤!他接着对日方代表愤怒地说:你们要知道,中国人不是好欺侮的!中国的军队也不是好惹的!!中国的领土一寸也不让人践踏!!!日方代表恼羞成怒,用武士刀直逼何基沣,何基沣毫无惧色,掏出手枪对准日方代表,谈判无果而终。与此同时,日军重兵向宛平城集结。7月29日,北平沦陷。8月初,何基沣率部沿津浦线边打边撤,阻滞日军前进,并在津浦线沧州、泊头、德州等地多次进行血战。人物小传何基沣(1898—1980)曾用名何芑荪,直隶(今河北)藁城人。先后在长城抗战和卢沟桥抗战中率部抗击日军,以机智顽强的作战风格著称于世。1939年1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水利部副部长、农业部副部长等职。1980年逝世后,遵其遗愿,将骨灰分撒在卢沟桥和淮海战场。何基沣(1898—1980)河北藁城人。1939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长城抗战中,与赵登禹率大刀队夜袭喜峰口日军,因战功晋升第29军110旅旅长。1937年卢沟桥抗战中,率部抗击日军,以机智顽强的作战风格著称。
- 完结东汉演义(上)光武中兴下完结至第144集
- 关于后汉光武刘秀灭莽兴汉题材的传统戏曲、曲艺,想必对关心传统文化、喜欢听书、看戏的朋友们来说,也算比较熟悉的题材,剧目曲目书目颇为丰富。而且民俗传奇以及笔记等本就有不少绿林赤眉铜马起义、光武帝及其将领的故事。而且还有不少典故:糟糠之妻、昆阳大战、绿林好汉、推心置腹、投笔从戎、老当益壮、禁锢善类、飞扬跋扈、强项令、铜马帝、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云台廿八宿《东汉》故事则多取自民间传说,谢诏编时又加许多想象,故与史实相差甚远,而每一回字数仅数百,故事叙述过于简略。后珊城清远道人,深感《西汉》、《东汉》虚实之差,遂本史鉴之法重编了《东汉演义》。清远道人之重编本,较之谢诏原本更符合历史,但不足之处是缺乏演义的想象力和文学性,文字大量截取自正史。自清远道人重编后,嘉庆同文堂本、同治善成堂本《东西汉演义》,均是将甄伟《西汉演义》与清远道人重编《东汉演义》合刊在一起。学术界整理重印时,即以清善成堂本《东西汉演义》为底本,校勘《西汉演义》时又参校了剑啸阁本和民国时刘文英标点本,为使故事连贯,按刘文英本删去了一些诗词。《东汉演义》则参校了《汉书·王莽传》及《后汉书》。善成堂本《东汉演义》刊刻错误颇多,均据史书一一校正。有关东汉故事的评书很精彩,还出现了讲东汉的名家。其实较为系统全面的说东汉刘秀的曲艺书部,应该说主要来源于明代谢诏的讲史小说《东汉演义》(东汉十二帝演义),故事情节很热闹,不拘泥于《后汉书》、《续汉书》等史籍所载,语言通俗浅显、引人入胜。武科场夺魁、神牛突围、岑彭归汉等具有浓厚的传奇神奇色彩的故事都在此书中出现了。姚期、邓禹、吴汉、马武等人物形象给人印象颇深。戏曲对一些具体的故事段子更有发展,比如有名的《草桥关》、《取洛阳》、《打金砖》。《上天台》的刘秀因为忠奸不分被马武等冤魂惊死,这样的突破封建伦理思想的剧目的确在旧时代很少见。戏曲《糟糠情》(譬如:丝弦剧)主要表现宋弘不忘患难之妻,后来得到刘秀和湖阳公主的认可。
- 完结东周列国(上)完结至第115集
- 周朝是历史上有明确纪年的开始,从周文王演易经八卦,姜太公垂钓渭水,武王伐纣灭商,历经近300年兴衰。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美人一笑亡周朝,进入了礼崩乐坏,风激荡的大时代。春秋时代开始了。春秋300年间,诸子迭起,百家争鸣,也正是这个沧桑巨变的年代,为后世奠定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基础。同时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奴隶社会成为过去。一个全新的时代将被托举出东方地平线。《东周列国·春秋篇》通过精心收集考证,复原了两千多年来广为流传的有关春秋时期的典故及成语故事,如:千金一笑、唇亡齿寒、赵氏孤儿、一鸣惊人、卧薪尝胆、孔夫子高山仰止、伍子胥过昭关等——让观众在回顾历史的同时,领略中华民族古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华夏文明的精神之根。中国的战国时代是世界人类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东周列国·战国篇》以恢宏的气势,再现从三家分晋到秦始皇一统山河的二百多年中,诸子百家纵横捭阖、战国七雄逐鹿中原的浩瀚场面。《东周列国·战国篇》通过精心收集考证,复原了两千多年来流传的有关战国时期的典故。如孙庞斗智、商鞅变法、田单复国、苏张纵横、窃符救赵、吕氏春秋、荆轲刺秦等经典故事,让观众在回顾历史的同时领略中华民族古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华夏文明的精神之根。曾有人预言:九十年代世界各国的政治局势将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又一模拟,因此《东周列国·战国篇》的推出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