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结中国乞丐调查完结至第25集
- 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带给人们很多选择的空间,过去我们的社会主流总是认为乞丐是自甘堕落的一个群体。经过这次调查采访,除了对乞丐背后各种不同背景的了解,我想最大的收获便在于我想通了这一问题。那就是乞丐也是一种生存方式,虽然这个群体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是显而易见,譬如说,治安、市容、社会秩序乃至城市环境,但乞丐是城市的附属品,它随着城市的繁华而膨胀,随着城市的萎缩而消声匿迹。我们常说结果不同往往是因为遭遇不同,对于乞丐,我想人们既不需要同情,不必心存偏见与歧视,给他一个平常心足矣。所以,尽量别对身边的乞丐抱太多关心,他们同你一样也是在为生活奔波,只不过他比我们活得更简单一些罢了。我同意乞丐也是一种职业的说法。想在短时期内消除乞丐现象我想只是一种理想。
- 完结德伯家的苔丝完结至第60集
- 五月下旬的一个傍晚,一位为编写新郡志而正在考察这一带居民谱系的牧师告诉约翰·德伯:他是该地古老的武士世家德伯氏的后裔。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使这个贫穷的乡村小贩乐得手舞足蹈,他异想天开地要17岁的大女儿苔丝到附近一个有钱的德伯老太那里去认“本家”,幻想借此摆脱经济上的困境。实际上,德伯老太与这古老的武士世家毫无渊源关系,她家是靠放高利贷起家的暴发户,从北方迁到这里,这个姓也是从博物馆里找来的。苔丝到她家后,德伯老大的儿子亚雷见这个姑娘长得漂亮,便装出一片好心,让苔丝在他家养鸡。三个月后,亚雷奸污了她。苔丝失身之后,对亚雷极其鄙视和厌恶,她带着心灵和肉体的创伤回到父母身边,发现自己已经怀孕了。她的受辱不仅没有得到社会的同情,反而受到耻笑和指责。婴儿生下后不久就夭析,痛苦不堪的苔丝决心改换环境,到南部一家牛奶厂做工。在牛奶厂,她认识了26岁的安玑·克莱。他出身于富有的牧师家庭,却不肯
- 完结震中在人心完结至第39集
- 《长篇摄影报告文学:震中在人心》以一位优秀报告文学作家对社会、民生的真诚责任以及对灾区受难者的草根情怀与质朴爱心,以一个作家、军人、家乡人独有的三重身份和超乎想像的视角捕捉到的鲜活生动的细节,从人心的角度,深情而深刻地揭示了汶川特大地震对于人心的震撼与重创,真诚而真实地发掘了地震现场和精神废墟上的人性之美、人性之善、人性之勇、人性之爱及人性之复杂与微妙:厚重而灵动地讲述了大地震如何粉碎、历炼、重构并升华着人心、人性、人情、人缘和人品的诸多感人故事。作者曾以挥写中国“航天文学”天马行空而享誉文坛。大地震发生后,作者三赴灾区,独立思考,独立写作。《震中在人心》的基本思考点是:汶川特大地震对于人的心灵、精神的重创和摧残,大大超过了物质与肉体,受伤最重的是儿童,儿童受伤最重的是心灵。重建物质家园固然重要,但如何在废墟上重建心灵家园和精神大厦则更为重要。《震中在人心》一大特点是:文学与摄影联姻,图文融合,相互辉映,共同叙事。逼真生动的照片直击人心,渗透泪水的文字令人反省,在报告文学文体上引发了某种新的变革。并将传统的主流叙事转化为作家个性化的叙事,为报告文学带来新的叙事风格:同时作品举重若轻,另辟蹊径,对大地震中闪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特有的人性光芒,作了独具匠心的文学呈现,使作品逼近地震的本原状态,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与思考。在汶川特大地震周年之际推出《震中在人心》,有其特殊的现实和历史意义。虽然天崩地裂那一刻已经过去,但灾难却给我们留下了种种深度思索。但愿书中讲述的一切,永远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