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曾国藩,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奇人。出身于普通农家的他,却一步步走上了晚清的政治舞台,挽狂澜于即颓,扶大厦于将倾。内忧外患之中,他将再造江山的重担扛上了自己的肩头;水深火热之际,他将清朝中兴的责任背在了自己的身上。他在世的时候,是人人敬仰的一位名臣;辞世百余年之后,他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位“完人”。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则道:“(曾国藩)足为吾人之师资。”本专辑由五大板块组成,分别解读曾国藩的为官哲学、修身养性、《家书》精粹、《冰鉴》识人、《挺经》立世。
简介: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宁波余姚人,我国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王阳明在哲学上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命题,冲击了僵化的程朱理学,最终集“心学”之大成。“阳明心学”的思想本质是强调个性化的发展、个人意愿的尊重及个体创造力的调动,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内涵,是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人的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强调主观立志和主体精神的力量,强调人的自我更新,倡导学习要自求自得。致良知说,包括体认和实现两个层面。体认良知是指人本身的自我修养,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指人对自身的道德认知和情感的体验过程。实现良知则是指人的思想和情感见之于行为的过程,即为规范道德行为和端正人生态度的实践过程。 王阳明反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说,提出“知行合一”说。他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强调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要人们在修养上防于未萌之先,克于方萌之际,重视对意念的克制工夫。 王阳明坚持我国古代儒家教育的传统,把道德教育与修养放在首位。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王阳明早年提倡静处体悟。他认为道德修养的根本任务是“去蔽明心”,即去除物欲的昏蔽,发明本心所具有的“良知”。道德修养无须“外求”,而只要做静处体悟的功夫。晚年提出事上磨炼。他认识到一味强调静坐澄心,会产生各种弊病,容易使人“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甚至使人变成“沉空守寂”的“痴呆汉”。改而提倡道德修养必须在“事上磨炼”。主张省察克治。他主张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检察,自觉克制各种私欲。强调贵于改过。他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一些违反伦理道德规范的过错,即是大贤人,也难以避免。在道德修养中,不贵无过,而贵改过。 王阳明提出“随人分限所及和益精其能”说。主张施教要照顾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他认为一个人从婴儿到成人有其发展的阶段性,比如种植树木,须栽培得宜,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才能取得成效。他提出人的资质是不同的,施教须随人分限所及,因人而异,不可躐等;人的才能也互不相同,使他们益精其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一学说,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分层教学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化发展。 王阳明在施教方法上主张乐习不倦。他竭力反对一味督责、鞭挞绳缚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学者考虑到学生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心理特点,否则就会出现学生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的局面。王阳明还提倡教学中要动静搭配,使学生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从而乐习不倦。本书包括传奇的出生经历、顽皮的天才少年、用计谋改变继母、超出常人的志向、莫名失踪的新郎、向大儒请教学问、失败的格竹实验、正式参加科举考试、开启仕宦的生涯等内容。
简介: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号:Michael钱儿频道,收听更多钱儿爸的成语故事还有新浪微博:不吃胡萝卜的白小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小到大,一直到今天,我最爱读各种名人传记,古今中外那一个个堪称伟大的人物,他们的人生轨迹,他们为人处事的精神和原则,就像一颗颗种子,种在我心底,总在我的生活中下意识影响着我,帮助我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也要坚守初心,坚持原则,坚定信念,不屈不挠,勇敢的走下去,同时更让我相信,那些善良的,正直的,无私的品格永远是社会的主流,是成就一个人必要的价值观体系。虽然早忘了读的第一部名人传记是什么,但忘不了小时候以这些名人为榜样,幻想着自己肩负非凡使命,克服万难,创造奇迹的时刻,很幼稚,但是也很热血,那影响一直贯穿到今天,我想所谓立志,大概源于此吧。因此想给孩子们讲一部《超级名人传》这个念头,一直萦绕在脑海。但是想实现,不容易,因为每个名人拿出来都是一部大部头巨著,讲不好就会给孩子留下高大全的枯燥乏味毫无生机的印象,反而适得其反,也许只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一个个人名,而非名人本身,思来想去,还是要从“人”字入手,让孩子首先了解这些名人是如何拉开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大幕的,换句话说就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是什么样的,面对孩子,我不会先对这些名人来个盖棺定论,告诉孩子他的历史地位和功绩,如何伟大,如何非凡,而是会用十分多钟的时间给孩子讲一到两个简单的小故事,来启迪孩子,让孩子对这些历史名人有一个自主的初步了解和认知。故事会从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的角度来描述,发生在名人身上的小事件,甚至有很多名人小时候的生活经历和小典故,让名人更贴近孩子,更生活化,常态化,目的是不让孩子从开始就抱着仰视的态度看名人,让孩子首先产生兴趣,能为这些发生在名人身上的小故事所吸引,继而在孩子心中产生涟漪,让孩子能把这些名人的行为举止放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衡量,谁知道能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钱儿爸 收听更多钱儿爸故事:钱儿爸聆听经典钱儿爸超级名人传钱儿爸成语启蒙钱儿爸伊索寓言
简介:一个人出身再贫寒也有可能享受到大富贵,地位再卑微也能赢得大荣耀。不靠身世不靠人脉不靠财富只靠奋斗,本书以草根的视野草根的笔触书写草根皇帝的成功传奇历程,演绎史上四大草根皇帝的奋斗发达秘史;刻画中国四大开国君王的血肉真实面孔。看史上最牛四大草根皇帝如何从贫贱底层崛起翻身到权力高层。
简介:他是一个“完全不设防”的人,真诚坦荡而又宽厚仁爱。胡适称他“整个的只是一团同情心”、“只是一团爱”。郁达夫说他对生活“总保持着热情与磊落的态度”。郑振铎赞他是“一位最可交的朋友”。王统照说他具有“十分纯洁的天真与诚笃温柔的心”。朱自清视他为与郭沫若比肩的最为优秀的“现代中国诗人”……建议以下人群阅读本书:爱情至上与爱情神圣之赞成者或反对者,中国“新诗”之赞成者或反对者,婚恋顺利或不顺利者,少男少女或婆娘汉子,情情中人或俗人,大中小学生。
简介:《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本书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色。
简介:张作霖身上藏着多少秘密?他如何活跃中国历史舞台17年?张作霖之死如何改变中国近代历史走向?张作霖不死,日本就不会发动侵华战争?张作霖无权、无势如何成为虎踞东北的关东王?张作霖有着李逵的勇敢、关羽的义气、胡子的凶悍、农民的机灵他游走于朝廷政府、列强和军阀的混战之中乱世枭雄如鱼得水、巧于应对、逆势而强时势造英雄,乱世出枭雄!
Copyright © 2018 爱听书 iting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